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807542803
条形码:978780754280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区域经济发展图像训练册》讲述了: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率先步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之后,高中新课程实验区逐年扩大。广大教师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对应对新课程高考心存无从释怀的顾虑。高中地理新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方面一些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却不作要求,如区域知识、气候类型等;在教学方法方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尤其在“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教学所用的主要资源之一”的课改背景下,很多地理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学和处理课改与高考的关系等方面都难以到位,致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在沉重的负担下艰难摸索。尽管实验区已经有了两年的高考试题面世,但是广大地理教师对地理高考命题的担心一点也未减轻。
作者简介 冯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专家;《考试报》广东版特约编委;第七届世界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带队教师。
冯丹老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等科研课题多项,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合作参编教学论著六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课堂之余还积极撰写个人教学博客,点击率极高。
冯丹老师积极摸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次在新课改实验区上示范现场课。积极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原创性提出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主动设问观察法”培训模式,提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野外实践能力认证方法。
热忱欢迎广大师生浏览冯丹老师的个人博客(网址:http://dandandan1973.blog.163.com)。该博客分为教育教研、试题研究、学习方法、野外实践活动等栏目,对地理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编辑推荐 《区域经济发展图像训练册》是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
适用于新课改地区学生模块学习和高考复习
巧妙设置课时考点,重点强化模块训练,构建高考知识体系,快速提升应考技能。
目录
课时考点1 宇宙中的地球
课时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考点3 地球地图(一)
课时考点4 地球地图(二)
课时考点5 地球的自转(一)
课时考点6 地球的自转(二)
课时考点7 地球的公转(一)
课时考点8 地球的公转(二)
课时考点9 大气的组成和热状况、大气作用
课时考点10 大气运动(一)
课时考点11 大气运动(二)
课时考点12 大气降水
课时考点13 天气系统(一)
课时考点14 天气系统(二)
课时考点15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海陆热力差异
课时考点16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洋流
课时考点17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地形
课时考点18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课时考点19 水循环和水平衡
课时考点20 海洋水
课时考点21 洋流的分布及成因
课时考点22 河流及湖泊
课时考点23 地下水
课时考点24 水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课时考点25 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考点26 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课时考点27 地壳运动
课时考点28 全球构造理论、地球内能的释放
课时考点29 河流水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考点30 风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考点31 冰川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考点32 各种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课时考点33 自然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
课时考点34 自然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二)
课时考点35 自然灾害(一)
课时考点36 自然灾害(二)
课时考点37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及分布
课时考点38 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及迁移
课时考点39 城市区位选择
课时考点40 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差异
课时考点41 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
课时考点42 地域文化对人口及城市的影响
课时考点43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课时考点44 农业区位因素
课时考点45 农业地域类型(一)
课时考点46 农业地域类型(二)
课时考点47 农业地域类型(三)
课时考点48 农业地域类型(四)
课时考点49 农业地域类型(五)
课时考点50 工业区位条件
课时考点51 传统工业区(一)
课时考点52 传统工业区(二)
课时考点53 新兴工业区(一)
课时考点54 新兴工业区(二)
课时考点55 全球经济一体化
课时考点56 工业集聚和分散
课时考点57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
课时考点58 交通线路布局区位选择
课时考点59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民族
课时考点60 中国的地形
课时考点61 中国气候
课时考点62 中国河流湖泊
课时考点63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课时考点64 北方地区
课时考点65 南方地区
课时考点66 西北地区
课时考点67 青藏地区
课时考点68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
课时考点69 东亚和日本
课时考点70 东南亚
课时考点71 南亚与印度
课时考点72 中亚
课时考点73 北非和西亚
课时考点74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课时考点75 欧洲西部、德国
课时考点76 欧洲东部、北亚和俄罗斯
课时考点77 北美洲和美国
课时考点78 南美洲与巴西
课时考点79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课时考点80 两极地区
课时考点81 区域和区域的划分
课时考点82 区域发展和人类活动
课时考点83 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
课时考点84 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
课时考点85 河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6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7 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8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9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考点90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序言 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率先步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之后,高中新课程实验区逐年扩大。广大教师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对应对新课程高考心存无从释怀的顾虑。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方面一些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却不作要求,如区域知识、气候类型等;在教学方法方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尤其在“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教学所用的主要资源之一”的课改背景下,很多地理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学和处理课改与高考的关系等方面都难以到位,致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在沉重的负担下艰难摸索。尽管实验区已经有了两年的高考试题面世,但是广大地理教师对地理高考命题的担心一点也未减轻。
冯丹老师——一位勤勉又执着的探路者!她有幸成为第一批实验新课程的地理教师,也有幸在一所教学条件和生源都很理想的学校执教。优越且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她在课改的大舞台上尽显才华。进入冯丹老师的个人网页和博客的人,都会惊讶一位普通的地理教师,竟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做了那么多基础性和开拓性的工作!经验、反思、感悟,教学技巧、活动设计、实验操作、课题研究、兴趣小组的组织,带领学生从课堂到广州市、到中国、到世界,每一步的些许收获,她都无私地奉献给大家。
每一位高中老师都必须直面高考,冯丹老师也不例外。然而,冯丹老师却能让她的学生轻松应对高考!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课内外活动,提升了地理思维品质,锻炼了地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冯丹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地理高考的研究,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建立知识联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从而对学习内容起到减量化的效果。冯丹老师的探索给我们传递一条清晰的信息:课改和高考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本书是冯丹老师引领学生复习应对高考的经验积累。本书共有90个“课时考点”专题。考点的设置依据新课标标准,参照教学过程中建构完整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所需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储备。虽然知识专题的名称和旧体系中的复习点有共性之处,但是在题型和题目设问等环节上都体现了案例教学、信息提取、知识迁移、原理应用等新课程要求。针对广大课改地区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薄弱等问题,将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用各种新案例新素材等形式重新呈现,也是一种课堂限时训练巩固的方式。每个专题分为“考点重点提要”和“题型测试”两部分。通过“考点重点提要”让学生了解该专题的重点、难点,从而清楚应该把握和拓展哪些内容,既兼顾课标内容又兼顾复习过程要涉及到的课标并未明确但必须学习的“支架”知识点。其中“新题型测试”部分一般以综合题呈现,以文字资料及图像资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将判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描述、阐述等多项能力综合为j体。
本书的三大亮点:
习题类型上——除文字材料外,还有数据统计图、原理示意图、实验示意图、景观图片、框架图、气候直方图、地形剖面图等题型,有利于学生训练出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地理试题的题型。
时间安排上——按照课时设计,与课堂同步,能够充分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利用练习的形式及时得到消化与巩固。
装订方式上——本书采用横装订、内文为活页的新颖独特的装订方式,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利用20分钟进行随堂测试,并能够将测试页撕下交给老师评定。
总的来说,本书做到与课堂同步,与学生同步,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的好帮手。它是目前地理教辅市场上少有的专门以区域图像为研究对象、并以各类图像试题为测练手段的地理高考辅导用书。
不可否认,对于课程标准和高考的理解,各省的考试说明,各校学生的地理素质,都有差异。本书只是提供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地理高考复习的一种思路以及练习所选择的资料。
本书出版前,冯丹老师嘱我写前言,这是我的荣幸。对本书所言不周之处,敬请冯丹老师和广大读者见谅。
文摘 插图: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关于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三态,可以互相转化,但水的运动却始终保持着连续性
B.组成水圈的所有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在海陆间循环一次,水圈的所有水体就要更新一次
C.各种水体的储量不同,但它们的循环的空间是一致的
D.水循环使全球水量不断增加
2.水圈是地球上一个连续性的圈层,主要是指
()
A.水循环是陆地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B.水循环运动是地球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之间相互转化,海洋水、陆地地表水、地下水连成一体
C.内陆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
D.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A.海陆问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圈循环
4.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A.地壳的物质循环
B.大气环流
C.海洋季节环流
D.水循环
5.陆地内流区域的水量平均状况是()
A.多年平均蒸发量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C.多年平均蒸发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D.多年平均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
6.某地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3000立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是110000立方千米,该地区是()
A.海洋
B.陆地内流区
C.陆地外流区
D.全球
7.目前,人类可以影响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是()
A.海洋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8.改造不稳定的地表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布的主要办法是()
A.跨流域调节
B.造林绿化,改变地面状况
C.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D.修建水库
9.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水的三相变化
B.重力
C.大气运动
D.太阳辐射
10.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