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城市角落与记忆1:社会生态视角

发布时间: 2010-03-06 02:11:03 作者:

 城市角落与记忆1:社会生态视角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4111747/9787564111748
条形码:97875641117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城市角落与记忆丛书

内容简介 《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透过对城市各种角落、部落、社区的专业调查,展示城市丰富的人文生态与生存机理,记录城市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细节,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找寻出更具人文关怀、更具理性思维、更具形象张力的深层问题与逻辑,使城市建设得以和谐发展。
《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可供城市社会学研究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编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流变
公共空间的壮观艺术
城市的客厅:冷暖自不知
胡同社会生态与城市记忆
黑暗中的舞者

第二编城市意象:景观中的社会表情
城市雕塑:城市的表情
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与社会权力
梧桐影迹
城墙斜阳

第三编城市角落人:同一片天空下的异质生命
哀哉,城市吸毒人
残疾人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支持系统
都市背影中独特的社区人
低调的张扬

第四编街角社区:生活在此处
遥望家园:一个回族社区的城市变迁
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变迁
高楼旁的挣扎

第五编城市休闲:后工业社会生态
城市张力中的休闲生活
扎根在深巷:后现代性的个性休闲
临风谁更似红颜

第六编虚拟社区:在异托邦中求解放
正在虚拟化的大学社区
虚拟中的真实

第七编城市外来者:异乡的漂流
在他人屋檐下
另一种碰撞:异样的梦想

第八编城市:精神的蒸馏器
道场上的十字
遭遇特殊困境
跋:记忆中的心灵激荡

……
序言 在现实中,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研究,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从读硕士研究生时代起,城市研究就已经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城市研究,才使我能够在这纷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生态坐标,能够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认知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城市研究,才使我找到我个体的生活主体,使我能够自觉寻找并认识到我自己的终极认知与人生价值理念——为了社会进化去研究城市,为了创造一个活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去研究城市,为了社会进步与进化去推广城市意义,为了社会的优化与民族性的创新,去探寻、创造市民社会的文化本质属性,去探寻、创造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即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双重认知,去思考社会的存在与进化意义和个人对社会事件在研究的价值中立的取向性。
是的,城市本身给人以希望。亦如一位哲人所说:为了生活,人们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留在了城市。城市是一个人生戏剧大舞台,参与是生活意义的追求,追求的是社会认同,扮演的是社会角色。

文摘 2.理论背景
在社会学的方法论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是所谓的“唯实论”和“唯名论”。前者是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体系,他们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外在的可以被观察到的可观的物的存在;后者则是以韦伯为先驱的“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体系,他们认为社会学既然是研究“人”的科学,而人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动物,那么要真正解释人的社会行为,首先就要达成对于这种行为意义的主体性理解,然后才是理解性的解释,即所谓的“理解社会学”。后来,许多社会学的先驱者都沿着韦伯的路继续探寻下去。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即如果说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本身的话,那么在这个场景之中,人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同样,由于人赋予了自己的行动以主体性的意义,因此人的社会行为也是研究者本身建构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研究,往往是一种“建构的场景”,即加芬克尔所说的“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场景本身和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正是因为如此,埃利亚斯发展了“过程性视角的社会学”——注重过程性的、动力性的性质,而不是像“社会结构”“社会系统”之类静态的、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控制的物化概念①。
以上所述的,只是抽象的理论,对于城市意象的研究来说,凯文林奇是一个先驱者。林奇认为,城市不但是成千上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们在共同感知(或是享受)的事物,而且也是众多建造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建设改造的产物②。因此笔者认为,城市是一种“动态”的场景,表面上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些外在的客体性的存在组成,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在物理上的罗列;城市是一种通过自己的“意象元素”,可以被人所感知的主体性的存在。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容器,一个机械化的系统,更是一种历史性的连续存在。城市通过它的意象,彰显着它的个性,诉说着它的历史。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