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

发布时间: 2010-03-06 02:15:38 作者: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5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020046942
条形码:9787020046942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从三个方面讨论晚清戏曲的变革,即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环境”来讨论这一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等。
编辑推荐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晚清戏曲的变迁,牵连着诸多社会、文化的嬗递转型,《晚清戏曲的变革》从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剧的不同角度进行了考察,对晚清关公戏与伶人的关羽崇拜,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清末民初日本的戏曲爱好者等重要问题都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尤其对长期以来学界讳莫如深的“堂子”这一话题。
目录
一 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
 (一)景山、南府的两大皇家剧团
 (二)乾隆时期:清代的第一次戏曲高潮
 (三)“弘历热河行宫观剧图”的史事
 (四)清代宫廷的“节戏”
 (五)道光时代:升平署的建立
 (六)成丰时代:新的演剧制度
 (七)西太后时期:清代的第二次戏曲高潮
 (八)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
 (九)结语
 附录:漫谈“跳加官”

 二 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
 (一)开场方式与剧目安排
 (二)后台衣箱的分类管理
 (三)歌郎营业的出现
 附录:徽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三 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
 (一)明代中晚期的男旦 
 (二)乾隆年间的男旦
 (三)清末民初的“四大名旦”

 四 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
 (一)晚清作为娱乐业的“堂子”
 1 相关用语的含义
 2 “打茶围”行业的来历、形成和兴旺
 3 “打茶围”的方式和歌郎的服务
 4 以青春作为代价的暴利行业
 5 歌郎的前途
 6 “打茶围”的价格
 7 歌郎的挑选和培训
 8 晚清“堂子”的盛况与变化
 9 “堂子”的衰败和终结
 (二)晚清作为戏曲“科班”的“堂子”
 1 道、成、同、光四朝名伶的出身
 2 同、光时期“堂子”作为“科班”的职能
 3 晚清“堂子”的生存情况
 4 “堂子”的兴盛和衰败
 (三)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
 1 旧中国(含香港、台湾)对于“堂子”的叙述
 2 建国以后“戏曲史”对于“堂子”的叙述
 3 “戏曲史”上的“盲点”
 附录:明清北京内城、外城示意图

 五 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
 (一)清代关公戏演出:禁令与热潮的交替
 (二)光绪年间关公戏演出的鼎盛和禁忌
 1 对作为角色的关公的禁忌
 2 作为剧中人关公造型的义涵 
 3 演员心理上的敬畏
 4 观众的期待
 (三)关公戏鼎盛的社会文化原因

 六 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清代各朝有关戏曲和“优伶”的律令和执行
 (二)晚清帝王对于优伶态度的变化
 (三)晚清“内廷供奉”们的殊荣
 (四)晚清官府执行有关优伶“定制”的松动
 (五)晚清“名伶”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

 七 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
 (一)道光至光绪间出版的《都门纪略》
 (二)嘉庆、道光年间的“花谱”热
 1 嘉、道年问刊刻“花谱”的盛况
 2 “花谱”作者的构成
 3 “花谱”的性质和运作
 4 撰写“花谱”的文人与伶人的新关系 
 5 “花谱”的影响
 (三)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
 1 杨掌生经历的科场事件
 2 杨掌生进京之后的经历
 3 “花谱”四种的写作和内容

 八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娱乐圈
 (一)晚清的北京南城
 1 晚清南城的仕商云集
 2 晚清南城的会馆兴旺
 3 晚清南城的饭庄和苑囿
 4 晚清南城的戏园和“堂子”
 (二)二、三十年代的京师娱乐中心--大栅栏
 1 南城大栅栏一带的名伶住处
 2 南城大栅栏附近的戏园子
 3 二、三十年代京师的戏迷
 (三)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时髦”
 1 “中央公园夕阳漫步”
 2 “真光听梅兰芳唱平剧”
 3 “北京饭店跳交际舞”
 (四)京剧名票、贵公子袁寒云
 1 袁克文的母亲和名号
 2 袁克文“极端反对”袁世凯称帝? 
 3 “近代曹子建袁寒云”
 4 “昔梦已非,新欢又坠”
 5 悲歌一曲四座惊
 附录一:道光二十五年、同治三年《都门纪略》记载的京师19个最著名的戏园子分布示意图
 附录二:《京尘杂录》所记嘉庆末至道光间南城48个著名“堂子”所在的18条街道(春家胡同除外)

 九 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
 (一)报人过听花和他的《中国剧》
 (二)波多野乾一和他的《支那剧及其名优》
 (三)二十世纪之初寄居北平的日本戏曲爱好者
 附录一:中国戏剧评论家过听花(作者:日本中村忠行翻译:么书君)
 附录二:过听花重要活动编年(译者编)

 十 外编
 (一)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
 (二)“文学史”叙述中的关汉卿评价变易
 (三)《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
 (四)《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
 (五)对陈芳文的回复
……
序言 六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契机,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明清至近、现代的“男旦”问题,从此“晚近”引起了我的兴趣。
那个时候,“晚清”因为联系着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变革,已经成为了研究者瞩目的时段,似乎有了说不尽的话题,-以“晚清”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也纷纷出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不过,就我的了解,研究者对“晚清”戏曲涉及的还不是很多,这使我觉得有可能在这方面“开疆拓土”。事实上,晚清戏曲的变迁,牵连着诸多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对它的深入考察确有它的重要性。
于是,我确定了“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传统戏曲”这样的研究题目。对这个项目,我大致作了这样的设想:从三个方面,即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环境”来讨论这一变革。也就是说,我对“变革”的关注点,主要不是戏曲文本,而是和历史演进、社会变革同步的演剧和戏曲环境。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对课题实现的前景充满信心。等到开始动手的时候,我才知道面临的“艰难”多多。最主要的是,前此的研究成果寥寥、相关材料的匮乏、搜集这些材料的困难,都给我的“设想”带来困惑。
比如,原先我设想的“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应当包括:皇家剧团的演员来源、组织管理、报酬方式、演剧场所、演出方式,“承应戏”剧目类别,内廷演戏剧目的变革。
文摘 (3)关于“徽班”
什么是“徽班”,乍一听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可是仔细想想,它还真是个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学者,注意到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有过不同的界定。邵曾祺在《漫谈四大徽班》中说“一般说法,四大徽班都是安徽的戏班”;陶雄在《从徽班向京二簧嬗变中的若干问题》中说“‘徽班’……一般是指清乾隆年间唱‘徽调’或以唱‘徽调’为主的戏曲班社”;吴白匐在《我所知道的徽剧》中说“由徽州人(包括明清时徽州府六个县)主办的戏曲班子”叫做“徽班”;汪效倚在《徽班与徽商》中说“徽州人所蓄养的戏班”叫做“徽班”;陆小秋在《从‘徽班’看‘徽戏’》中说“由徽商出资组建,或凭借徽人(徽商或徽籍官员)之力,得以进京的戏班,人们不管其演出的内容主要是昆曲、梆子腔还是二簧,也不管其演员多来自苏州、扬州还是安庆,统称之为‘徽班”’。
学者们对“徽班”的界定,由于着眼于地域、声腔、组办者、出资者不同,因而有异。这些看法代表了80年代学者的不同认识。1991年《徽班进京二百年祭》出版时,主编黄克在序中说:“所谓徽班,乃指安徽的戏班,因由徽商出资组建而得名;它并不是单纯搬演徽调剧目的剧团,而是包括徽调、皮黄、梆子腔等地方声腔剧种--亦即花部的综合演出团体。”①黄先生把各种说法综合到一起,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记 从1981年开始,算到五个月以后的2006年1月(那是我“退休”的日子),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的研究生涯就已经有了。25年的历史。
25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人“退休”,可是,直到今年,我才理解到:“退休”这个词,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个丝毫没有可能引起任何感觉的“自然规律”。可是对于作为“当事人的我”来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就不仅仅如此,它还会意味着:退下来休息,领取退休金,生命已经进入“余年”,我的大半生从事的所谓“事业”,已经可以是到了一个“终结”,我必须很努力地调整自己,才能把这件事处理得不那么“在意”、不那么弄得带有悲伤的色彩、才可以尽力使自己把它想成是一个“自然规律”。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时期。学术界之中,传统的学术规范和严谨的学术成就占据主流,并且受到尊重;受到中规中矩的学术训练,崇尚严格的学术修养的年轻接班人,开始进入大学和研究院。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时候进入了文学所。
那时候,头上有着光环的前驱:钱锺书、吴世昌、蒋和森、吴晓铃、胡念贻、范宁、曹道衡、沈玉成还都健在,他们曾经都是我们的同事和榜样,今天就应当说是“偶像”了。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