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在柏林走路

发布时间: 2010-03-06 02:43:04 作者:

 在柏林走路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10801856X
条形码:978710801856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于1998年应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驻柏林作家,之后又数度重游,从而得以观察这个国家在巨变中所发生的一场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置身于诞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作者以学者的冷静,在自己的传统与异国文化之间不断思索分析,同时,又以诗人的灵动之笔,道尽了德国作为文化灿烂之地的斑斓多彩的一面。
作者简介 也斯,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梁秉均,生于广东新会。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小说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本地文艺创作发展。作品有《雷声与蝉鸣》,《布拉格的明信片》,《半途》,《博物馆》等
媒体推荐 后记
从柏林到海德堡
我在1998年应邀前往柏林,虽然因为学校功课忙碌,未能逗留更长时间,但总算在公务缠身之余,有个歇一口气的机会,而且名正言顺地专心写作,对我来说更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在柏林那段日子,作息比较正常,有机会阅读和思考,还有机会散步,与朋友聊天,令我感到身心都从极度疲累中康复过来。
在柏林那段日子,趁朗诵诗和演讲之便,也有机会游览了德国许多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不光是前西德的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也包括过去东德的魏玛、爱尔福特,这些都是文化的古城,过去有一很长段时间与外界隔绝,现在重新开放,我有机会游访,见识了不同的文化,便也写下了一些德国地方、人物和文化的素描。
柏林本身就是一个包括了东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城市,经历子政治的波谲云涌,到现在走过街头,还可以发现层层不同年代的历史。柏林墙倒下以后,也见证了种种吊诡的现象:过去东柏林的老旧破区,现在变成城中夜市最时髦的聚脚地。因柏林墙分隔而形成荒地的波茨坦广场,一下子又变成崭新的购物商场大厦。
我的兴趣倒不在赶潮流,反而有兴趣与经历过种种历史的人物聊天。我记得遇见原东柏林大学的尹虹女士,她是老舍《四世同堂》的译者。是什么令一位德同学者费尽心思时间去翻译其他文化的著作呢?有时译者自己的经历本身也是非常感人兼有意义的故事。
从德国回到香港以后,常怀念当日的生活、遇见的人物和种种不同素质。尤其当香港变得轻忽,更叫人怀念德国文化的厚重;当言论都忘记了过去,更叫人思考另一种文化如何执著地与历史对话。所以虽然回到香港,还是继续一有时间就写德国的人事,也写了好些篇章。
跟着下来几年,刚好碰上法国南部和巴黎的会议、慕尼黑的书节、蒂宾根古城的闻一多会议,又有机会跑了几次欧洲。旅行令我们有机会在疲累中外望,扩展自己的眼界,也可以带着新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城市。在时差中来回,分外感到文化间的差异与相同,互相比较互相参照的可能。身历其境的实在感受,令我日后更多思考在文化中来回、在时差中写作的状态。
我们在香港开始阅读欧洲的文学和电影,这带给我们一个丰富的世界。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托马斯曼、黑塞、布莱希特、伯尔、格拉斯、恩岑斯伯格等人的文学,荷索、法斯宾德、文德斯的电影,不是都曾予我们很大的冲击吗?外国文化的冲击,令我们调整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但身处的文化,亦令我们对外来文化有不同的抗拒与吸收。现在交流和旅行的机会多了,大家不断在不同的文化中间来回磋商,一方面有所坚持,一方面有所调整,也产生了不少新的可能。虽然一方面传媒和娱乐旅游的兴旺令时髦人士在知道柏林时也只知道“爱的游行”,但另一方面,却居然是在德国古城蒂宾根里,举办了一个全面地回顾闻一多的研讨会!
2001年我往海德堡大学任客席讲座,讲中国文化与华语电影。海德堡是个美丽城市,大学又有很好的学术气氛,我在那儿度过一个愉快的学期。其间有机会重游柏林,在那儿看了连续几天《牡丹亭》的足本演出,重逢旧友,又参与了朗诵和出版的聚会。我在柏林时写的诗集的德译本正好出版,我的柏林故事好似也告一段落了。趁这机会回想起来:柏林给我提供了创作的条件,海德堡给我提供了研究的氛围,两者都是我非常需要也非常珍惜的。
……
编辑推荐 柏林,一个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城市。这里有美丽的风光,这里又有优秀的哲学家,这里有精密的机械制造,但这里也有过惨烈的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惊世骇俗的屠杀,分割两地的民族。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思考的作者看到了更多动态柏林的美丽与伤痕。那么就让读者们与作者一起去感受这个城市的故事。
目录
在柏林走路
异乡的寓所
安静的生活
信息的海洋
魏玛的大象
从历史走过来的小城
……
文摘 书摘
波恩,我上次来大学朗诵诗时来过了。第一次来的印象是:没想到它这么小。更像一个文化的大学城而不像一个统理政治的首都。小有小的好处,这次抵达后我就径自走路往美术馆安排的酒店登记。酒店在市集广场,也不宏伟,却自有它的历史和名声。房间和客厅的布置、墙上的美术品和历史内容的图片、招待和酒食的安排,花了心思却不张扬,令人感到一种含蓄的熨贴。我打开旁边的窗子,隔邻教堂的尖塔映人眼帘,天井绿树旁一尊圣母像慈悲地守望众生,听钟声悠然入耳。来访的“德国之音”中国记者突然冒失地吐出一句:“唉,他们德国人对作家真好!”叫我忍俊不禁。
贝多芬的故居上次已细看过,大学和墓园也看过,这次我倒是想去看水,据说附近有古代的海关,我自然想到荷兰画作中的种种景象,很想看看。在这里的大学教书的爱诗的朋友老顾说:这还不容易!我们去美术馆的时候,不要坐车,沿莱茵河走过去不就可以了?
于是老顾推着他的自行车,我戴上帽子,沿着夹路的绿树,走向河边。天气有点阴冷,夏天想必热闹的莱茵河观光船码头现在空置了,河边行人不多,显得有点荒凉。天色本来就有点灰暗,河水的颜色也就显得灰蓝,沉重里好似带着无限深思。但正因它不息地向前流去,也叫人想像它在一个晴朗夏日必然顾盼生姿、闪烁晶莹。
原来过去海关所在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古老的石壁和旧墙。昔日的商船从水路运载货物来往荷兰,大概都会经过此地清关。人和货物经过水路来往交通,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人情,新的衣饰丝绸、饮食口味,通过接触也会扩展了眼界、修正了偏见,也可能引发了新的想像吧?所有这些,都随着流水滔滔,往来不绝,既柔弱又顽强地冲刷着一代代人感情与认知的界岸。
欧洲夏日白天特别长,晚上八九点犹如白昼;但转入深秋,下午四五点已经天色晦暗。我们沿河前行,没多久就天色愈暗。我的朋友指给我看对岸七山美景,依稀只剩下朦胧轮廓,前面远处,我们要去的美术馆旁的市政议会大楼,已经亮起灯火。寒意愈行愈深,而雨却开始落下来了。我们以为是小雨,不料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无处可避,索性泰然处之,边谈边走,不觉变成了落汤鸡,完全融入了朗诵会的主题。
我们走过灯火明亮,外貌严肃的国会大楼,看来议员还在开会。我们走进设计得别有心思的开放型美术馆,避开了连绵雨水,暂时找到一个身心可以安憩的地方。

走在路上,他跟我说起:祖母去世以后,他在她的遗物里找到一堆空纸筒。
……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