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卷

发布时间: 2010-03-06 02:56:06 作者: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529 页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
ISBN:7806211659
条形码:978780621165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卷》是“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系列专著的综合卷。主要内容包括:黄河治理开发及流域概况,“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不资源开发利用”各专题主要成果综述,流域产沙、黄河下游防洪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及泥沙对水质污染影响及防治措施,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坝系相对稳定研究及综合治理模式和试点,黄河下游地上河发育的环境、趋势预测及治理对策。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卷》可供广大水利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大专院校师生参阅。书中所涉及的细节内容及能考文献请查阅本系列丛书的有关专著。
编辑推荐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卷》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 慨述
第一章 流域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第二节 资源概况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章 黄河治理开发概况
第一节 黄河治理开发成就
第二节 黄河治理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及减缓淤积的综合措施
第二节 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关键技术
第三节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
第四节 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水质研究
第五节 黄河泥沙利用及淤筑相对地下河研究
第六节 流域灾害环境演变与治理对策

第二篇 黄河的泥沙及其利用
第四章 黄河流域侵蚀环境、产沙与泥沙分布
第一节 侵蚀环境形成背景与特征
第二节 黄河中游不同侵蚀类型区的侵蚀产沙量估算模型
第三节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及侵蚀产沙趋势
第四节 黄河泥沙来源组成及分布
第五章 黄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
第一节 黄河干流河口镇至龙门河道的冲淤调整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第三节 干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水库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第四节 黄河河口河道演变
第六章 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措施的研究
第一节 拦减粗泥沙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第二节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第三节 黄河中游碛口、三门峡和小浪底三水库联合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第四节 艾山以下河道综合减淤措施的研究
第七章 引黄渠系泥沙利用与淤筑相对地下河
第一节 引黄泥沙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泥沙长距离输送的研究和实践
第三节 引黄供水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
第八章 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
第一节 水文学模型
第二节 水文水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水动力学模型
第四节 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的应用

第三篇 黄河下游防洪防凌
第九章 黄河洪水与防洪措施
第一节 黄河洪水
第二节 防洪措施
第三节 防凌措施
第十章 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
第一节 河道整治原则
第二节 河道整治措施
第三节 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第四节 黄河模型相似率及河道整治模型设计
第十一章 河口段整治
第一节 河口段整治方向与措施
第二节 进一步延长清水沟行河年限的方案
第十二章 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
第一节 防洪决策支持模式分析
第二节 防洪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节 防凌决策支持系统
第十三章 滩区滞洪区风险分析
第一节 滩区水沙运行模型
第二节 东平湖水沙演进模拟
第三节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及预测
第十四章 堤防工程新技术
第一节 堤防隐患探测
第二节 减少抢险的丁坝结构及施工技术

第四篇 黄河水资源
第十五章 水资源概况
第一节 河川径流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第三节 总水资源
第四节 水能资源
第十六章 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水资源需求预测
第三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第十七章 黄河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第一节 系统功能与结构
第二节 数据库系统开发
第三节 模型库系统开发
第四节 调度模型探索
第十八章 泥沙对黄河水质影响及重点河段水污染控制
第一节 泥沙对黄河重金属的影响
第二节 泥沙对黄河有毒有机物的影响
第三节 泥沙同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水质模拟研究
第四节 黄河三花河段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五节 黄河三花河段及洛河水污染控制

第五篇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开发
第十九章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环境评述
第一节 区域环境评述
第二节 粗泥沙的产沙机理探索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十章 多沙粗沙区治理及其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水利水土保持治理成就
第二节 重点支流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第三节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第二十一章 多沙粗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及评价
第一节 不同类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第二节 典型小流域系统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小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
第四节 小流域经济分析及其评价
第二十二章 多沙粗沙区沟道流域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第一节 坝系相对稳定的实例及形成过程分析
第二节 坝系相对稳定的条件、标准及定量方法
第二十三章 陕北榆林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一节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优化配置
第二节 坝系优化布设及整体防洪安全研究
第三节 坝系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第四节 提高农林牧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

第六篇 环境因素变化与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
第二十四章 下游河道发育的环境背景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与下游河道发育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因素演变与下游河道形成历史
第二十五章 未来环境因素变化与下游地上河发展趋势的预估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变化对河道来水来沙和冲淤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河道来水来沙和冲淤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因素变化对下游地上河发展影响综合评估
第四节 未来50年下游决溢改道潜在危险河段预估
第二十六章 环境治理的宏观对策
……
序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宁蒙河套平原、汾渭河和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棉基地,流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4,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近几年来,黄河下游在枯水季节常常出现断流,且断流时间逐年加长,断流河段逐年延伸,给下游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1991年~1996年年均造成工农业产值损失30多亿元,其中1995年达70多亿元。
黄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6月~9月份,极易产生洪水。黄河又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大河,河道泥沙淤积形成了下游“地上悬河”,洪水灾害十分频繁。据统计,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600多次,改道26次,基本上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治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保了黄河的岁岁安澜。但是,由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脆弱,黄河的洪水仍是国家的心腹之患,治理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把黄河治理开发和防洪列为重点,体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治黄的重视。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黄河的治理开发,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为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三步走的目标,治黄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贯彻落实好“科教兴国”、“科教兴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黄河的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被列为“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既表明了国家对治黄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黄河问题的高难度和复杂性。这次科技攻关中,广大科研人员深入黄河两岸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在认真汲取以往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其研究成果为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应该说,这些成果是集此次科技攻关之大成,是治黄几十年经验总结的集中体现,是广大治黄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这次出版该项目和专题的系列专著,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成果推荐给读者,并期望得以推广应用,以提高治黄工作的整体水平,加速流域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文摘 为了主动布点,需要对长河段的河势演变规律和当地河势演变特点进行透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位置适中,外形良好,且具有较好的迎溜、导溜、送溜能力。
工程修建并靠河后,应加强河势溜向观测,积极完善工程平面布局型式。当溜势有上提趋势时即应提前上延工程迎溜,防止抄后路;当溜势有下滑趋势时即应抓紧下续工程送溜。积极完善工程是今后河道整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柳石为主。开发新材
在当前工程结构中,存在着传统结构型式和新结构型式两种情况。传统结构,主要指新修工程的柳石结构和老工程的各种柳石结构,一般通称为柳石结构。新结构,种类繁多,以材料划分大致有:混凝土类型的如灌注桩、透水桩等;土工布类型的如土袋枕、长管袋等;石笼为主类型的如铅丝笼、沉排等。
传统结构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进,其施工、管理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具有许多优越性。新修工程采用柳石结构投资省,施工简单,水工旱工都能够适应,尤其是水中进占筑坝,速度快、效率高、投资少是其他工程结构无法比拟的。传统结构新修时,基础一般较浅,随着靠溜抢险不断加深。这一特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抢险给防守带来了被动,稍有不慎会导致垮坝;另一方面是初期基础不深反映了新建工程工程量小、投资少,可用有限的投资修建更多的丁坝,增加河道整治工程的长度,使工程投资早期发挥效益。游荡性河道,在整治工程没有配套完善的河段溜势一般不稳定,多数丁坝靠溜并不严重,没有特殊的来水,根石难以达到最大的深度,因此,只要有一般的根石深度就能满足一般溜势的冲刷需要,亦即不需用最大投资来承担一般的溜势。从这一点出发,传统结构是适应黄河特点,尤其是游荡性河道特点的一种结构型式。
为改变抢险被动局面,有利于工程管理运用,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各地进行了10余种新材料新结构试验,尤其是土工布的出现使新结构试验层出不穷。从试验情况看,有的如混凝土灌注桩等因设备复杂,施工工艺满足不了设计要求被淘汰;有的如透水桩等,因施工工艺要求高而无法推广;有的如长管袋等,对施工条件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推广困难。保留下来并不断改进的是土工布铺底铅丝笼沉排结构。铅丝笼沉排结构,施工简单,操作方便,一般旱滩均能施工,出险抢护时根石坦石易于衔接,因此基层单位比较欢迎。不难看出,新结构的试验虽然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实践认识,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种新结构可以替代传统的结构型式。
……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