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

发布时间: 2010-03-06 03:02:41 作者:

 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305063789/9787305063787
条形码:97873050637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当代文学理论系列

内容简介 《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内容简介:在包括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文学理论、历史以及哲学的多个学科领域里,“后现代主义”一词被频繁使用和误用。《后现代主义诗学》既不为后现代辩护也不对其进行谴责。它既延续了哈琴《自恋式叙事》和《论戏仿》对艺术中自我意识的形式研究,又为其增加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维度。以建筑为模型,后现代主义在此用以指称以形式和意识形态的主要矛盾为标志特征的当今文化实践。在此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诗学”源于这些矛盾,透过当代理论和文化实践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矛盾清晰可见。
《后现代主义诗学》是一部系统阐释、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力作,横跨建筑、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录像、舞蹈、电视、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精神分析、语言学、历史编写领域,对后现代主义构成了立体、交叉透视。《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以实践为起点,试图推导、创建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的概念结构——“后现代主义诗学”。《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充分意识到缤纷多彩的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复杂性,采用既/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评判方式,指出后现代主义既是现代主义矛盾造成的结果,又是对其的背离与质疑,它既具有强烈的自我指涉性和戏仿性,又试图将自己植根在其指涉性和戏仿似乎要避开的历史世界之中,从而增加了论辩的深度与效力及可接受性,其新的视点和思维方式、观点无疑为客观、全面认识后现代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琳达哈琴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后现代主义政治》、《论反讽》、《反讽的锋芒》。
作者简介 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国际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出版有《后现代主义诗学》(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Fiction)、《后现代主义政治》(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论戏仿》(A Theory of Parody)、《反讽的锋芒》(Irony’S Edge)、《论改编》(A Theory ofAdaptation)、《自恋式叙事》(Narcissistic Narrative)、《歌剧》(Opera:The Act ofDying)、《身体的魅力》(BodilyCharm:Living Opera)等多部专著。
媒体推荐 “对当今文学、艺术、‘娱乐’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为必读之书。”
  ——杰奥夫韦德,《心理学评论》
“对于后现代主义将历史和小说问题化之举,本书进行了有理、有节、睿智的辩护……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之争感兴趣的读者应读此书。”
  ——彼得济慈森,《评论与质疑》
“本书公正、清晰……详尽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所列参考文献达600条,我将经常予以参阅。”
  ——罗杰西门,《加拿大文学简讯》
编辑推荐 《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缤纷多彩的后现代主义、复杂、 横跨文学、绘画、建筑,雕塑、电影、电视、舞蹈,音乐、哲学、荚学理论、精神分析、语言学……矛盾、背离且质疑其根植的现代主义、采用既/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评判方式、强烈的自我指涉和戏仿反讽、又试图避开其指涉和戏仿的历史世界。
目录
致谢辞

中译本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化:为确立其诗学而做出的努力
第二章 将后现代模型化:戏仿和政治
第三章 界定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矛盾造成的后果
第四章 去除后现代的中心:中心之外
第五章 将后现代语境化:表达以及“言语”的报复
第六章 将后现代主义历史化:历史的问题化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历史元小说:“对过去的消遣”
第八章 互文性、戏仿和历史话语
第九章 指涉问题
第十章 属于、处于、受制于历史以及他的故事的主体
第十一章 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人文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十二章 政治的双重言说
第十三章 结论:诗学还是问题学?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序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
文摘 鉴于这一术语本身含义混乱、模糊不清(参见Paterson1986),我愿首先指出,在我看来,“后现代主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既使用又误用,既确立又颠覆它所质疑的概念,无论是在建筑、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录像、舞蹈、电视、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精神分析、语言学还是在历史编写领域,均无一例外。上述领域是我“理论化”的起点。我举出的例证均会非常具体,因为一些敌视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如詹明信(1984a)、伊格尔顿(1985)、纽曼(1985)对其经常泛泛而论,从而引发争议,虽然他们的言论让我们觉得后现代主义毫无疑问是不受欢迎的,但也使我们一直在猜测所谓“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我希望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有人设想提出一个广为接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定义”(Caramello 1983),有人以时间(1945年后?1968年后?1970年后?1980年后?)或经济路标(晚期资本主义)来确定这头怪兽的方位。然而,在当今西方世界多元、支离破碎的文化中,如果想通过这些措辞来概括我们文化里所有变幻莫测的现象,则用处不会太大。毕竟,电视连续剧《达拉斯》—allas)和里卡多?波菲(Ricardo 130—fill)的建筑有何相同之处?约翰?凯奇(Johncage)的音乐和《莫扎特传》(Amadeus)这样的戏剧(或电影)又有何相同之处?换言之,“后现代主义”不能简单地被用作“当代”(参见Kroket?和Cook 1986)的同义词。它描述的亦不真正是一个国际文化现象,因为它主要出现在欧洲和美洲(南美、北美)。虽然现代主义主要是一个安格鲁一美利坚文化的概念(Suleiman 1986),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把后现代主义诗学也限定在这一文化范围里,尤其是因为要为这一立场辩护的人一般都想找到适当空间把法国的新小说(French New Novel)悄悄塞进去(A Wilde 1981;Brooke—Rose 1981;Lodge 1977)。而且几乎人人都想(例如.Barth 1980)把塞维洛?萨尔度(Severo Sarduy)(1974)所称的西班牙文化里的“新巴洛克”——不叫“后现代”——艺术包括进去,而“现代主义”在西班牙文化里的含义迥然不同。所以,我提出的论述起点虽然也可能有争议,但却会很具体: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个在当今多数艺术形式及众多思潮中都能看到的文化活动。我想称之为的“后现代主义”具有下列基本特点:矛盾性、坚定不移的历史性、不可避免的政治性。它的矛盾很可能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不论原因为何,这些矛盾肯定在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过去寓于现在”(the presence of
……
后记 “后现代”离我们很近,蓦然环顾四周,漫画小说、视频游戏、世界互联网、对多元的包容与倡导、对曾经被视为确定无疑的传统与观念准则的质疑、对中心的消解、对权威、经典之作的戏仿,这些“后现代”的体现形式和要素就真切生动地存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
“后现代”又似乎离我们很远。关于“后现代”的定义之争由来已久,甚至或许可以上溯至这一术语产生之时,对其的论述、阐释之作卷帙浩繁,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专家学者们角度有别、立场迥异、见仁见智。他们试图阐明一些问题之时往往也引发了新的困惑和争议,“后现代”的内涵与外延持续扩大,其固有的矛盾性、复杂性盘根错节,致使给“后现代”一个较为明确、可以接受的界定仿佛是不可能之事。“后现代”俨然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一个难以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在力争给予“后现代”一个明确、可行的解读方面,《后现代主义诗学》可称为是一部力作。本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涉及到社会、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历史、审美、语言、文学等多个维度,这种多方位的立体、交叉透视构成了对后现代主义系统的探讨,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后现代的画面。其次,本书不拟先人为主,采用程式化的理论和自己已经认定的理念去评说后现代的文化形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实践为起
读书人网 >小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