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大话孙子兵法

发布时间: 2010-03-06 04:08:31 作者:

 大话孙子兵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533312333
条形码:97875333123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话孙子兵法》内容简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一些阴损的招数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
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是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中国所有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会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兵法》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性精神,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全书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就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再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一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已”,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况,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怎么样,与胜负又有什么关系,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挨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朴民,男,1958年8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1978年至1988年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军事史、两汉儒学史。撰有《春秋军事史》、《孙子评传》、《董仲舒与新儒学》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正在研究的项目有《中国历代统一战略》、《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发展史》等。
媒体推荐 代序
《孙子兵法》新读
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一些阴损的招数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
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是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中国所有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会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兵法》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性精神,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全书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就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再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一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已”,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况,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怎么样,与胜负又有什么关系,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
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挨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
目录
《孙子兵法》新读(代序)
算得高明 骗得巧妙——大话《计篇》
快刀斩乱麻——大话《作战篇》
用兵斗智不斗多——大话《谋攻篇》
杀鸡用牛刀——大话《形篇》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天——大话《势篇》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大话《虚实篇》
游戏何必讲规则——大话《军争篇)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大话《九变篇》
四两拨千斤——大话《行军篇》
时来天地共努力——大话《地形篇》
置之死地然后生——大话《九地篇》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大话《火攻篇》
请君入瓮——大话《用间篇》
附:《孙子兵法》原文与简注
……
文摘 书摘
用兵打仗先要算计,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计算哪些细目,怎样进行计算,却大有讲究,差别大多了,这叫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窍门不同”。一类是占卜算卦、装神弄鬼的巫觇祝史,他们的算法最原始,但却最神秘,即通过灼烧乌龟壳或者排列蓍草的方法,预测战争的吉凶,揣度胜负的归属。《史记龟策列传》称它是“灼龟观兆,变化不穷”,“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此外,星占、五行占、梦占、六壬、遁甲、太乙等等,也是这一类算法中的节权旁枝,支派衍流。这种算法通常叫做“卜筮”,主要流行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时期,显然是古代宗教迷信观念在军事预测领域的反映。它主观想象,牵强附会,随意比附,表面上幽深奥妙,实际上却荒诞不经,与其说是算计胜负,不如说是碰撞大运,算不准可以文过饰非,偶尔碰巧凑上了则不妨大大吹嘘一番。先秦时期这类算法曾风靡千百年,秦汉之后虽然风头不如以前强劲,但是在打仗的指挥官那里还是很有市场的,只要看看“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的“兵阴阳家”,俨然成为兵学四大宗派之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亦人亦神;《水浒传》中的公孙胜撒豆为兵,以及李淳风、袁天罡、刘伯温等人的神奇莫测,便可知用“卜筮”方法算计战争前景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有如“芝麻开门”的魔咒一样,始终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人们的这种无知愚昧,可以悲悯,但却无法改变。

三国时期吕蒙之所以能白衣渡江,从蜀汉大将关羽的手中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也是他高明运用“用而示之不用”之计的产物。赤壁一场大火,烧得数十万曹军人仰马翻,狼狈北窜,烧得一代英雄曹孟德横槊赋诗、一吞天下的雄心灰飞烟灭,也烧出三国鼎立的崭新局面。可是正如西方近代一位政治家所言,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原先为抗曹而形成的孙、刘联盟,随着战后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与冲突,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并无可挽回地一步步走向瓦解。这中间的关键,就是荆州的归属。刘备方面是久“借”不还,坚决赖账;东吴方面则是志在必得,寸土不让,冲突斗争的结果只能是彼此翻脸、大打出手。为了夺回荆州,东吴军事统帅吕蒙想出毒辣一招:自己称病告退,让年轻将领陆逊替代。陆逊上任后故意写信给关羽,称说自己少不更事,还请前辈多多指教,用卑辞屈己之法麻痹了关羽,使他放心地统率大军去和曹军争夺襄樊,造成荆州防备空虚。此计得逞后,吕蒙即
……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