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301092857
条形码:97873010928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未名中青年学者文库
内容简介 这部分理论哲学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讨论心灵的特点、语词的意义、知识的地位、世界的结构以及宗教信念的性质。作者试略在当代显著的多元思想的背景下,分析和探索人类心灵与其他自然事物的连续性、真理和实在的客观性、以及一种统一的世界观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程炼,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为心灵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
编辑推荐 本书的15章中,有9章是我过去10余年里发表的单篇论文和较长的书评。在准备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大部分做了修改,许多改动是剧烈的。我的修改试图遵循三个原则:(1)剔除我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内容;(2)补充我现在认为必要的新内容和论证;(3)维护全书各章观点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其余6章都是新写作尚未发表的。
下面列出曾发表的旧作的出处,并向原出版机构致谢:
第1章“人工智能基础评论”,原始版本以同标题发表于胡文耕、吴国盛主编的《科学前沿与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第2章“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原始版本以同标题发表于赵汀阳主编的《论证》1999年秋季号,辽海出版社,1999年。
第3章“论人是机器”,最早的版本以“人机类比的含义”为题发表于《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00年5月22日;后以“人是机器又何妨?”为题发表于《哲学门》第二卷第一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目录
导言 从苏二条看哲学
第一部分 心灵
1.人工智能基础评论
2.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
3.论人是机器
第二部分 语言
4.悖论与实践——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
5.私人语言论证
第三部分 知识
6.先验论证
7.刘易斯与怀疑论
8.尼采的挑战
第四部分 世界
9.蒯因的本体论
10.生与死
11.论自由
12.休谟的因果性说明
第五部分 上帝
13.道德神令论的难言之隐
14.普兰廷伽与自然主义
15.成乎败乎改革宗?
参考文献
……
序言 从苏二条看哲学
人类是通过官能,同世界打交道的。有些人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和世界以及它们的关系,如果人类天生是盲的,这些做不成;有些人用音符、旋律和节奏做这些事情,如果人类天生是聋的,这些也做不成。哲学家做这些事时用的是认知上的官能(cognitive faculties),没有这个官能,他们也不能成事。哲学起源于对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迷惑和好奇,人类用自己的认知官能来破解迷惑,满足好奇,因此,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活动,不同于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的活动。哲学家做事情的工具是概念,一种抽象的东西,他们用概念来表达困惑、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构造各种理论来解决困惑。有趣的是,一旦他们认为某些理论已经充分好地解决了问题,它们就变成了科学。今天,科学的地盘越来越大,有些人认为,科学将最终给人类提供关于一切事情的说法。人们会问,那哲学干啥?
文摘 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
内容提要:20世纪语言哲学中的某些进展,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一些传统哲学问题和哲学方法的契机。本章引证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人类心灵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所产生的几个重要的论证,这些论证显示,人类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内容,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思想者的外部因素(周遭世界和语言共同体的共有语言实践)。我认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哲学传统,放在这个背景下审查,是严重地不连贯的。我的结论是,人类心灵对于外部世界和语言共同体而言,并不具有本体论或认识论优先性和自足性;任何一个成功的哲学,必须关注心灵、语言与世界之间的三角互动关系,并提供对这些关系的揭示。
我不知道如何给“第一人称哲学”一个明确的定义,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曾经使用过这个短语。“第一人称”是个语言学术语,除此之外,相应的术语还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比如说,“我”、“我们”是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而“你”、“你们”属于第二人称,“他”、“它”、“她”等则属于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哲学”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我的哲学”或“我们的哲学”。我用“第一人称哲学”指的是试图纯粹以单数第一人称自省的方式来确立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哲学努力。第一人称的自省就是思想者对自己拥有的各种信念的反思、反省,要求严格和纯粹,要求排除不可靠的内容,以此达到净化的心灵和牢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