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504949363
条形码:97875049493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讲述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稳步走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逐步受到重视,人民币开始走向境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国际结算的作用,并充当外汇储备货币。
作者简介 李东荣,男,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编辑推荐 《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在对外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及政策思路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在对外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 在对外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和特点
第四节 现阶段人民币计价结算面临的问题
第五节 在对外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思路
第二章 以银行为视角的人民币计价结算问题研究
第一节 关于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在对外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情况
第三节 人民币境外流通情况和使用范围
第四节 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
第五节 关于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因素的简要分析
第六节 在对外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利弊分析
第七节 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利弊分析
第八节 在对外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政策准备
第三章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进
人民币计价结算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提出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的构想
第二节 人民币在港澳地区流通情况
第三节 在对外经贸中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在中国内地对港澳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
第五节 在对外经贸中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实因素
第六节 在对外经贸中积极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四章 在湄公河次区域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在湄公河次区域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
第二节 在湄公河次区域人民币计价结算问题的难点
第三节 在湄公河次区域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措施及建议
第五章 在对越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问题及思路
第一节 在中国对越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
第二节 在对越经贸中制约人民币计价结算职能发挥的因素
第三节 在对越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关于在对越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创新思考
第六章 在中亚和南亚国家(地区)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在中亚和南亚周边国家(地区)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
第二节 中国在中亚和南亚国家(地区)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在对外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职能发挥的利弊分析
第四节 人民币货币职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在中国西北地区周边国家(地区)推进人民币职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在对俄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情况的调查
第一节 在对俄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和流通现状
第二节 在对俄经贸中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在对俄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在对朝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情况的估算调查
第一节 对朝贸易和人民币结算流通现状
第二节 在对朝贸易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在对蒙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情况的研究报告
第一节 在对蒙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
第二节 影响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推进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在对台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台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和流通现状
第二节 在对台经贸中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在对台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义
第四节 在对台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在一般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在对外经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现状
第二节 在非边贸地区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潜在企业群和潜在流通地区分析
第三节 在对外经贸中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相关因素
第四节 在对外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利弊分析
第五节 在对外经贸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政策准备
第六节 在一般贸易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实现路径探讨
第十二章 在对外经贸中拓展银联卡境外使用问题研究
第一节 银联卡跨境业务在人民币区域化中的作用和措施分析
第二节 银联卡区域化中的工作重点及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第十三章 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对中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逐渐扩大
第二节 对中国金融稳定工作带来新挑战
第三节 对中国外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第四节 推动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相关建议
第十四章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回顾与启示
第一节 英镑国际化进程
第二节 美元国际化进程
第三节 日元国际化进程
第四节 马克国际化进程
第五节 主要货币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节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稳步走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逐步受到重视,人民币开始走向境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国际结算的作用,并充当外汇储备货币。中国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涉及外汇管理、对外经济交流合作、货币政策调控、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行使国际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一系列问题,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阶段而产生的全新课题。就中国自身而言,如何从对外交往中的计价结算入手,由“自发”到“自觉”地使人民币在对外交往中更好地行使各种货币职能,已成为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思考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为巩固和加强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国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允许企业自主保留和使用外汇,逐步放开企业开立外汇账户及其汇兑限制。同时,建立健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L)制度,简化企业“走出去”用汇审批,探索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体制机制,为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积极创造条件。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接近2.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到1384亿美元(国际收支统计口径)。
随着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稳步增强,一些企业在贸易谈判中的主导性提高,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稳中趋升的形势,企业要求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降低经营中货币错配风险的呼声增强。为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拓展人民币货币职能作用做好理论研究准备,2007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确定将“人民币在对外交往中计价结算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由我牵头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并从总局各司和部分分局抽调人员组成课题组。我有幸与课题组的同志自始至终地参与了整个调研论证和写作的过程,课题组经过多次调研,反复讨论,于2008年5月完成全部稿件。
文摘 插图:

(二)受朝方信誉影响,双方银行结算渠道不畅
由于朝方银行信誉较差,中方商业银行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积极性不高,银行在边贸结算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在途时间长。朝鲜银行信誉较差,且未纳入国际银行间清算体系,通过第三方的转汇结算资金在途时间较长,资金结算效率低下。
二是资金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出于安全性考虑,中国企业不愿意通过转汇方式与朝鲜企业进行贸易结算。
三是朝鲜进口资金接受国家统一调拨。由于朝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企业资金实行统一调拨,朝方商社难以及时、足额的从其银行外汇账户中对外支付贸易款。
四是银行收取较高的手续费。朝方商社与中方企业通过代理行进行结算,朝方商社要承受其国内银行加收的高额手续费;朝方商社通过第三方转汇,除向其境内银行支付一部分手续费外,还需向中间转汇银行支付部分费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朝方商社的财务负担。所以,朝方商社特别是进口商社基本上采取以现钞支付贸易货款的结算方式。
(三)受出入境现钞携带限额管理政策的制约
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人出境每人每次携带的人民币限额由原来的6000元调整为20000元。但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居民和非居民个人,对用于边贸结算的人民币出入境尚无明确规定。人民币可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后,朝方商务人员需要携带大量用于支付边贸货款的人民币现钞入境,规定限额难以满足边境贸易的需要。限额以上的人民币入境海关不出具入境证明,无法证实人民币的真实来源,限制了边贸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发展。调查显示,有54.6%的出入境人员认为人民币出入境限额“较低”和“低”,在从事贸易的调查对象中,这一比例高达87%。大额人民币现钞的出入境,一是采取超限额携带方法强行闯关。二是采取更隐蔽的“地下货币走私”方式跨境流动。三是近年来,民间边境贸易中,朝方直接收受中方进口人民币结算现钞后,再向中方以现钞方式支付出口货款的现象也相当突出,人民币出入境限额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受到重大挑战。
后记 “人民币在对外交往中计价结算问题研究”课题凝聚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相关分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行相关人员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课题调研和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福建分局的领导高度重视并抽调了精干人员参与此项工作。
参加本课题调研工作并做出贡献的同志有:来自分局的李俊、朱珊珊、陆文希、刘晓霞、刘卫、关键、张建玲、朱丽珍、佟炎同志,来自总局机关的刘斌、温建东、詹旭、王春英、霍东海同志,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雷电发同志,来自中国银行的王蕾同志,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邹佳洪同志。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金融出版社魏革军总编辑、仲垣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向上述单位和同志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