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61442395
条形码:97875614423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内容简介 《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主要是对唐宋词的译介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行研究,通过对原文和英语译文的比较以及海内外不同唐宋词译本的对比,了解不同译者,尤其是身处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在唐宋词的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存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歪曲,以及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与误释。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两方文化发生影响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西方学者对作为交流信息的唐宋词采取了创造性接受的态度,进行了选择、移植和渗诱作用,将他们耳熟能详的西方文学理论与唐宋词结合起来,使唐宋词受到海外学者自身文化渗透和文化过滤的影响,使唐宋词的研究在中西文化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对话关系,实现了中西文化在词学研究中的互补、互识和互证。
作者简介 黄立,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英美文学,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编辑推荐 《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一书将我们关注的重点从中国的词话研究扩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现代阐释。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词的英译,通过对海内外翻译家唐宋词英译作品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海内外学者在词的翻译中所遵循的不同翻译原则和关注重心以及他们各自的得失。作者还对海外学者唐宋词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根据研究内容将海外学者的研究分为词人词作研究、文类研究和词史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海外主要唐宋词译本及其特色
第一节 作为术语的词和词牌的翻译
第二节 雷克思罗斯的创意英译
1.雷克思罗斯和钟玲的《李清照全集》
2.雷克思罗斯和钟玲的《中国女诗人》
3.《爱与流年》
第三节 词的“长短句”形式特色在翻译中的体现
1.华兹生的《东坡居士轼书》
2.James Cryer的《梅花:李清照词选》
3.白润德的《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
4.叶山和《浣纱集:韦庄生平及作品》
5.Lois Fusek翻译的《花间集》
6.Julie Landau的《春之外:宋词选集》
第四节 其他译本介绍
第五节 词学研究作品译本
第二章 国内学者的主要唐宋词英译本
第一节 许渊冲的翻译及译学理论
第二节 徐忠杰的译本
第三节 初大告的译本
第三章 中西学者在中国词翻译宗旨和方法上的差异
第一节 译本编排的宗旨不同
1.中西学者在翻译中的不同宗旨
2.中西译本的不同影响
第二节 对词的音韵美的不同要求
1.国内学者的音韵翻译原则
2.西方学者的自由诗译文
第三节 对词体形式的不同反映
1.国内学者对“长短句”形式特色的忽略
2.西方学者对词体特色的反映
第四节 术语译文的差异
1.拼音译文的不统一
2.人名译文的不统一
3.文化意象译文的不统一
第四章 英语世界中唐宋词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其创新性
第一节 词人词作研究
1.个体词人研究
2.刘若愚的《北宋词大家》
3.中西诗人作品比较研究
第二节 文类研究
1.刘若愚的《词的文学性》
2.林顺夫对词的特质的讨论
3.孙康宜的文类研究
4.词与经典研究
5.杨宪卿的咏物词的美学意识研究
6.Anna Marshall Shields的花间词研究
7.叶嘉莹的花间词研究
第三节 词史研究
1.词律的起源
2.俗文化中词的起源
3.词的系谱学研究
4.女性主义文论影响下的词学研究
第五章 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研究初期的方向和特色
第二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词学研究的方向
第三节 西方文论观照下的词学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1.女性主义文论观照下的词学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其他西方文论影响下的词学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3.词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
4.双向阐发法的尝试
结语
1.唐宋词翻译的特色
2.西学中用词学研究方法的特色
3.中西结合词学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黄立的《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即将出版,她的这部作品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凝聚了她大量的心血和努力,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我由衷地为她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点一直关注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对于古代文论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世界的传播和研究状况的梳理则是我们为这一课题所做的基础工作之一。黄立的《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一书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延续,将我们关注的重点从中国的词话研究扩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现代阐释。近年来,学界一直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典籍的挖掘整理和现代阐释工作,黄立的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为唐宋词的普及作出的努力。
在我们构建中国文论新话语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具有互为主体的应答逻辑的中西对话,这就意味着在交流中不仅有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和接纳,也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然而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正如黄立在书中提到:在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论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能够找到的中国文论甚至文学典籍的英译本少之又少,与我们对西方文论的大规模输入极不平衡。
文摘 西方学者在词学研究中有自觉的比较意识,或是如叶嘉莹在词学研究中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来诠释中国词学中的问题和现象,或是如刘若愚以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的方法体系为基础对北宋词进行细读,或是如杨立宇直接进行中西方诗人及其作品的比较,或是如谭大立尝试以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来阐释西方诗人的作品和创作思想,或是如魏玛莎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词史研究。由于其理论基础和视野的独特性,英语世界中的唐宋词研究作品对词学研究中许多问题的讨论视角新颖、结论独到、具有前瞻性,有很多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未曾想到或在研究中滞后的问题在西方学者那里都进行了探讨。在我国,王国维在词学研究中引入了西方文学理论,成就了一部蜚声中外的不朽巨著《人间词话》,但在王国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西结合的词学研究方法在我国似乎已被遗忘,词学研究中中外交流也很少,这与中西文化频繁交流对话互补的现状极不相称,也不利于国内词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近年来,中西结合的词学研究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却相对较少,正基于此,作者才致力于对西方学者的词学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介绍和总结。通过对英语世界中唐宋词研究状况的梳理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一百年后,西方文学理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我们的词学研究依然可以同现代的西方文学理论相结合,在二者之间找到新的切入点,使词学研究能够从异文化中获取新鲜血液,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扩大词的流传。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自己的著作终于得以问世,这部作品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回想撰写书稿的岁月,才发现自己的学术之路刚刚开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读博其间,我还完成了人生中的另一件伟绩,我的女儿出生了。女儿的降生让我尝到了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快乐,可是也增加了自己抚育女儿的责任和重担。在这双重的压力下,我能够坚持学业,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出版自己的专著,实在是与太多的关爱和支持分不开的。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曹顺庆先生,在读博的岁月里,先生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时时督促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丝毫不敢懈怠,至今仍难忘先生要求我们背诵《十三经》的情形。当初为完成先生交代的任务,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但是先生的严厉和鼓励也成为我在学术之路上闯过一道道难关而不断耕耘进取的动力,自己在学术上取得的进步是与先生的关爱分不开的。这部作品从题目的确定到结构的安排,最后完成定稿,先生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关注。虽然离先生的要求还很远,但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执著和严谨、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我的关怀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依然鼓舞自己在事业上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