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8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08079854
条形码:97872080798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死亡美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解释学等世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和艺术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
《死亡美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作者简介 颜翔林,男,1960年10月生,江苏淮安人。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 水乡泽国的洪泽湖畔赋予本真而丰富的自然体验。后至岳麓山下、湘江岸边求学。在湖南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南国楚风熏染思与诗交融的美学追求,崇拜山水,潜心学术。1999年仲夏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古典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生存与毁灭》、《死亡美学》、《楚辞美论》、《历史与美学的对话》、《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怀疑论美学》、《后形而上学美学》、《当代美学教程》。
目录
第一编美与艺术的永恒家园
第一章走向美学的终极
第一节永远的玄学
第二节艺术宫殿里的常春藤
第三节美学的钟情目标
第二章终极与诞生
第一节终点与起点
第二节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与和解
第三节哲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第二编死亡的价值追问
第三章死亡价值是什么
第一节孔子云:杀身以成仁
第二节基督教晓谕:善者人天堂
第三节今道友信说:死是最高的美学命题
第四章死亡价值为什么
第一节生与死、艺术与美走向什么目标
第二节艺术如何言说死亡的意义
第三节林中路:何谓美学意义的死亡价值
第三编人类精神的黑色花冠
第五章死亡的本体论话语
第一节死亡文化
第二节精神界无法超脱的二律背反
第六章生与死的诗性沉思
第一节徘徊于真假之间的死亡
第二节死亡的悲与喜的双重变奏
第三节美的死亡和死亡的非美
第七章死亡意象的美学巡视
第一节死亡艺术美学
第二节缤纷的现象
第三节相关性的观照
第四节特殊性之诠释
第四编面对死亡的艺术灵感
第八章艺术和死亡的亲和力
第一节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
第二节历史残酷性的普遍决定力量
第九章审美选择
第一节死亡:美、自由、超越
第二节蒙克说:我的家庭是疾病与死亡的家庭
第三节艺术家超越死亡的工具
第十章诗性的迷雾
第一节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第二节生死皆著我之色彩
第三节白鹿精灵与毕加索的牛头
第五编如何解读艺境中的死亡意象
第十一章艺术即智慧
第一节文化语境
第二节观千剑而后识器
第三节历史的魔圈
第十二章以心悟道
第一节价值的杠杆
第二节理性--艺术的标尺
第三节走向虚无
第十三章高山流水
第一节披文人情还是物我两忘?
第二节心灵之桥
第三节康德说:我理解柏拉图甚于柏拉图对自己的理解
结语:黑色的魔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术语对照
作者后记:最后的江南
……
文摘 第一编 美与艺术的永恒家园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仰视远古的天宇:神话巫术交糅浪漫楚风所孕化的那颗孤独而痛苦、空灵而洒脱的诗星,以生命的轨迹勾画出辉煌不朽的文学经典——《楚辞》,它既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生死的最高意义是什么?如何得以可能?也是对美和爱的绝对信仰:普遍的伦理原则和个体的完善人格是超时间之维的永恒力量。与此相关,美善的个体生命可以逾越死亡的限定而获得精神之不朽。诗人对于“死亡”——这个最高的哲学问题和最高的美学问题予以诗意的沉思和哲学化的想象,他努力艺术性地克服死亡和想象性地超越死亡,乃至在意志的实践行为方面弃生赴死,以死的冲动(Necrophilious orientation)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达到最本真的存在。屈原用“惊采绝艳”的神话之网交织诗意的死亡空间,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吟咏死亡的诗人,也是第一个热恋死亡和
超越死亡的诗人!
漫游濠梁,观望清澈秋水中悠然从容的游鱼,分享生命律动的快乐,和它们进行以心会心、超越语言的神秘对话;从曳尾于污泥中的乌龟和展翅扶摇的鲲鹏,感悟到生命自由的美。这些都是庄周“生的冲动”(Biophilious orientation)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是他生命智慧和诗意情怀的审美释放。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妻子死亡,庄子却“方箕踞鼓盆而歌”。他和髑髅梦中对话,暗藏哲学的玄机,以寓言表达如此的思想:生存是人生之累,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劳苦,死亡反倒是痛苦之解脱,是自由和欢乐的复归。
后记 最后的江南
由江淮负笈潇湘,多少次途经皖赣线,透过车窗读皖南,不禁有误入南宋词境的感喟,这也许就是读书人的梦里江南了。
一次秋雨的傍晚车行,脸贴玻璃,看流动的云,依恋地包裹青山,一只山羊在青草密密的山坡上悠闲,小溪两岸是湿漉漉的树木或竹.子,绿得使人不得不动心却又无法说点什么。三两只白鹭,在黄绿驳杂的水田,或立,或徘徊,或飞,让人怀疑是从明清两代的哪幅写意画而来。依我看,更像是从自己童年记忆中的洪泽湖西岸的那片沼泽飞来。田埂间,犄角如弯弓的黑水牛温和谦恭地低头吃草,间或停顿喘息,无言四望,仿佛哲学家模样地沉思,它也许在追问:何谓世界的本质和可能?草是什么?自我是什么?我为何吃草?为何而活?活着何为幸福和痛苦?黑乎乎的斗笠下,披着破旧蓑衣的苍老农夫,犹如一件鲜活的文物,蹲在一株茂密的柳树下抽旱烟,周身绕以淡淡的烟雾,似乎忘却世界上还有一种叫时间的东西。车外拂面而来悠然而去的灰瓦粉墙,木雕门窗,沧桑的石拱桥,还有长着青苔的石牌坊,寂寞地守望着清澈的河水从自己的身影里了无声息地穿过,它们是对于喜欢追问和怀旧的读书人的悄悄提醒,引诱我们沉浸古老的建筑空间而忘却现实时间,一步迈回到古典江南,重回历史母亲的柔软腹中……
透过雨帘,车窗外几许蒙胧,皖南是一片让人百读不厌和百读不透的风景。现代化的魔杖已经搅乱了几乎所有的“江南”,繁荣和污染、进步和堕落以正比例的方式撕碎了读书人的江南梦。也许,皖南就是梦幻中的最后江南了。当然,皖南有朝一日也会被现代文明最终蚕食,成为陈旧苍黄和霉变发酸的梦,零落为一堆沾满尘埃的感伤故事……
列车在蜿蜒的山谷间缓慢行驶,不时地喘气鸣笛,像一个疲惫的行吟诗人。幽静古雅的皖南诱惑每一个经过者驻足观望,投去感怀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