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页码:32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9787807123293
条形码:978780712329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古都西安丛书
内容简介 《长安胜迹》在充分占有古人今人汇集或撰写的有关西安山水风光与人文遗迹论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读精研,再参照当今一些考古发掘与研究效果,结合自己的实地观赏考察与现场体验进行撰述,企望从中探索一些在新时代里,以新的视角研究、记述山水与人文胜迹的途径。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水胜迹”,其内容包括西安境内的一些重要的山峰、塬地、峪道、河流、陂池及关隘、津渡;下篇为“人文胜迹”,记述西安境内主要的古人类遗址、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帝王陵墓、墙垣楼阙、寺观庙宇、文教胜地。对山峪原隰河湖池沼等自然景观,既注重吸收现代自然理学的科学知识,也着力揭示其文化内涵;对人文胜迹,除述明其古今演变历程,还结合地域环境与文化,展示其风貌特点。在行文明,融入不少古诗词佳句,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目录
绪论
上篇 山水胜迹
第一章 长安城南多名山
第一节 划分南北的界山——秦岭
一、秦岭的形成与地质构造特点
二、西安境内秦岭山地概况
第二节 名山览胜
一、在天之中的终南山
二、势知奔马的骊山
三、皓首而立的太白山
第二章 黄土地上的奇观——塬
第一节 黄土塬概说
第二节 名塬撷英
一、白鹿塬中探寻天地奥秘
二、龙首塬畔谛听历史回响
三、乐游塬上回顾昔日光辉
四、少陵塬边追慕先贤遗珍
五、神禾塬里静观天上人间
六、铜人塬内寻觅故人遗珍
第三章 众水溶溶绕长安
第一节 西安地区河流概论
一、河流分布特点
二、河流的水文特点
三、河流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河滨赏奇
一、泾渭分明话清浊
二、灞河岸多烟柳
三、沣风光似江南
第四章 幽深奇谲的峪谷
第一节 峪谷综述
一、峪——特殊的地理实体
二、关中七十二峪
第二节 探幽访胜处处奇
一、险奇的沣峪
二、秀雅的辋峪
三、深邃的黑河峪
四、静谧的太平峪
第五章 玉盘明珠般的陂池
第一节 陂池概述
一、西安地区多陂池
二、西安地区陂池的分布与变迁
第二节 陂池概述
一、华清汤泉
二、曲江流饮
三、兴庆龙池
四、陂羡鱼
第六章 门户锁钥式的关津
第一节 关隘
一、子午关——长安的南大门
二、蓝关雪拥马蹄疾
三、驿路艰辛傥骆峪
第二节 津渡
一、渭河三桥
二、咸阳古渡
三、灞河津梁
下篇 人文胜迹
第一章 远古遗踪
第一节 公王岭上的火光
一、华夏民族的先祖——蓝田猿人
二、蓝田猿人的生活环境
三、猿人遗址展新容
第二节 河阶地上的原始聚落
一、半坡遗址概况
二、半坡人的生活风情
三、集观赏、学习、参与为一体的博物馆
第二章 古都遗址
第一节 西周都城丰镐
一、丰镐建立过程与分布范围
二、丰镐遗址一瞥
三、辉古耀今之青铜文化荟萃地
第二节 秦阿房宫
一、阿房宫在秦都咸阳中的地位
二、滥用民力建阿房
三、阿房遗迹竟几许
第三节 西汉长安城
一、汉长安城的兴毁
二、斗城长安形迹今犹在
三、汉长安城内外的遗址
第四节 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
一、隋大兴城的规划与兴建
二、唐长安城的宏大规模
三、唐大明宫遗址
四、大、小雁塔与残存的唐长安城墙
第三章 帝王陵墓
第一节 关中帝陵概观
一、不树不封的先秦帝陵
二、平地起墓的秦汉帝陵
三、依山而建的唐帝陵
第二节 秦始皇帝陵
一、陵园与寝宫
二、举世皆惊的秦兵马俑阵
第三节 西汉文帝霸陵与宣帝杜陵
一、因俭而崇的霸陵风光
二、别具一格的杜陵陵园
第四节 明朝秦藩王陵墓
一、明朝秦藩王简介
二、明朝秦藩王陵墓分布
第四章 墙垣楼阙
第一节 明西安府城墙
一、城墙的规划与建筑特点
二、城墙功用的变异
第二节 声闻于天的钟鼓楼
一、钟鼓楼的兴建与迁移
二、钟鼓楼的建筑特色
……
第五章 寺观庙宇
第六章 文化胜迹
余论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索引
……
序言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文摘 诗中有“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的句子。清代文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引明代杨升庵的话:“予尝爱王维温泉寓目赠韦五郎诗。夫唐至天宝,宫室盛矣,秦川八百里,而夕阳一半开,则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此言可谓肆而隐,奢丽若此。而犹以汉文惜露台之费比之,可为反而讽。”这段注解说明王维这首诗虽然描绘了骊山宫殿的宏大,但批评之意也包含其中。
骊山宫殿布局别致,尽有河山之胜,在自然之美与人为雕凿的巧妙结合中显得更加壮丽。它“辟门可以瞰清渭,登高可以临商于”。华清官本身就是一座宫城,其形方正,城墙随山势曲折而筑。华清官的北门为津阳门,门外有弘文馆。津阳门内东有瑶光楼,其南日飞霜殿、御汤九龙殿;宫城正东门为开阳门,门外有宜春亭;宫城正西门为望京门,可通达岭上的望京楼;宫城南正门为昭阳门,门外有登“朝元阁”的辇路。
华清官城内以温泉为中心,布设在山前洪积扇的顶部,倚山面水,构成华清宫的核心。从山下到山顶,利用地貌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建筑,宫殿楼阁亭台馆榭,皆依山势。荔园、芙蓉园、梨园、椒园、东花园和芝兰谷等分布其问,百司廨署、按歌台、马球场、斗鸡殿、舞马台等一应俱全。
说起梨园,1995年在华清宫发现的梨园遗址为研究华清宫的内部布局和建筑结构提供了翔实的文物资料。梨园是唐玄宗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受教育的宫廷歌舞艺人号称“皇帝梨园弟子”,故后人称戏班为“梨园”。“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梨园遗址是在进行华清池会议室基建工程开挖地基时被偶然发现的,平面呈凹字形竖立,开口向左,由庭院、南北廊房及主体建筑组成,保存较完整。现在遗址上重建了一座仿唐“梨园”楼,里面修有戏台,供表演用。
后记 本书稿自2004年开始起笔,至今已历两年有余。本人曾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多年;2003年秋又在职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导师是学校图书馆前馆长杨恩成教授。本人在工作之余喜爱旅游,自高中时起就常与同学朋友结伴出游,有时甚至赍干粮,宿山林,探危崖,登险峰。西安地区的名山胜水古建遗址多有游踪。在两年多时间里,主要利用双休日与寒暑假,于2005年春按章节纲目写出了约25万字的书稿,又按要求用一年的时间修改润色。为此,又进行了许多实地考察。我真诚地希望这一成果能对广大读者透过表象深入认识西安地区壮丽的河川山塬及众多的古迹遗址之演化变迁与文化内涵方面有所裨益。因为时间仓促,篇幅所限,同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写作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切地期待当世方家能给予匡正补阙,对书中引用的部分书籍资料的作者也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