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

发布时间: 2010-03-07 03:35:05 作者: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61762437/9787561762431
条形码:97875617624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历史文献研究》其内容包括:《林屋山民送米图》题记,《光宣诗坛点将录》“大小方”考,阮元和《云南通志稿》,原“吏民”,《诗经》学史上的一段公案等。
目录
《林屋山民送米图》题记
《光宣诗坛点将录》“大小方”考——“维扬俊人”系列考证之
阮元和《云南通志稿》
原“吏民”——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诗经》学史上的一段公案——兼论消隐在历史记忆中的邶、两国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出版事业
关于文献学内涵、体系诸问题的再思考
简帛所见上古用刺之——兼论简帛的民俗史研究价值
浅谈旧族谱中人物传记的文献价值
试论中国史学“大一统”历史观——从《华阳国志》宣扬“大一统”思想说起
巨野与伏羲画八卦
《尚书》的历史盛衰总结
郭店简、上博简与今本《礼记》
《论语》“鲁读”再探讨
“产里”考略
司马迁对萧何的褒扬与贬抑
魏明帝诏书中的正统观念初探
《徙戎论》的夷夏之辨
试论欧阳修序跋文的目录学价值
丘葵《钓矶诗集》略考
宋濂的学术渊源与学术评论
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研究
论杨慎对明清考据学的贡献
鲁班与《鲁班经》
从《燕行录》看清前期的满与汉
康熙与易学
朱筠与四库修书
赵翼的良史观
崔述考信辨伪思想述论
试论洪颐煊《读书丛录》的校勘方法与特点
论《五礼通考》对阮刻本《礼记正义》的校勘价值
谢金銮与《蛤仔难纪略》
《刘文典全集》佚诗考补
《汲冢竹书纪年》源流考析——兼论北宋有关周公称王之辩论与《今本竹书纪年》
……
文摘 二、天下一统与中原正统
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对正统政权在地域上也有评价标准,即存在着一种“天下一统”与“中原正统”的关系。三国时期争夺正统的理论,多据汉代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即天下一统之义。天下一统的政治形态,因此也就成为魏、蜀、吴三国争夺正统时竞相标榜的政治理想。汉儒又发挥先秦中原正统之说,认为“王者必即土中”①。曹魏地处中原,在标榜天下一统和中原正统的正统之争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这方面的发挥较多。
“天下一统”之义发端甚早。《诗经小雅北山》即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表述。秦、汉在地域空间上天下一统的政治形态促使天下一统的观念日益内化为正统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史记李斯列传》和《秦始皇本纪》中已见之。李斯曾言:“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②汉代春秋公羊学进一步将“大一统”视作正统君主的必达之义。董仲舒在总结历史之后,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③,并且明确表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④。这里的“大一统”既包含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也包含着政治上的统一。“天下一统”于是成为判断君主正统性的重要标准。三国正统观念对天下一统之义有明确的承继。三个鼎足而立的政权都自命为正统,拒绝承认其他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在时人观念中,正统政权应当是在地域空间上统一的。魏明帝的诏书中也体现了“天下一统”之义。魏明帝在其诏书中以天下共主的口吻数次提到“二虏未灭”⑤,“吴蜀未枭”⑥,深为自责。对吴、蜀的存在,魏明帝称之为“贼凭山川”,对其称帝称为“僭号”,对吴、蜀更是称其为“贼”、“寇”、“逆贼”。这样做的原因就是魏明帝讲的“朕惟率土,莫非王臣”⑦,“联为天下父母”⑧。也就是说,作为承继正统的天下共主有责任完成天下的统一,并且:正统的政权是唯一的,其他的政权都不具有合法性。另外,天下一统之义并不局限于汉族地区,也可推及异族地区。
读书人网 >杂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