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121070227/9787121070228
条形码:97871210702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编电气与电子信息类本科规划教材自动化专业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的配套用书。全书依据主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由3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第1-10章,分别编写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分析思考题等,各种题型中题目由易到难,有一般概念题、提高分析题和应用设计题。第2部分为实验指导,即第11章,其中包含了12个精选的实验,内容涵盖电气控制、西门子S7-200 PLC应用及三菱系列PLC应用。第3部分为应用案例,即第12章,详细介绍了PLC的通信方法和实际工程应用。本书附有全部习题的参考答案,以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自动化、电气控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现代电气控制”或类似课程的教学配套用书,也可作为各类专科层次学校相关专业类似课程的配套用书,并可作为电子技术、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2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环节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3章可编程控制器基础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4章S7-200 PLC系统配置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5章$7-200 PLC的指令系统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6章STEP 7-Micro/WIN32编程软件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7章S7-300和S7-400 PLC系统配置与编程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8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9章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与网络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10章三菱和欧姆龙系列PLC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分析思考题
第11章实验指导
实验1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气控制)
实验2三相异步电动机Y-△形自动降压启动控制(电气控制)
实验3熟悉S7-200 CPU模块及编程软件
实验4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实验5三相异步电动机Y/△形自动减压启动控制
实验6水塔水位控制
实验7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程序控制
实验8利用中断程序控制彩灯
实验9液体自动混合控制
实验10皮带自动运料控制
实验11 三菱PLC编程软件的使用及基本编程指令的练习
实验12采用三菱FX2NPLC实现对数码管显示的控制
第12章应用案例
案例1 PLC自由口通信应用实例
案例2造纸厂碱回收燃烧工段PLC控制
案例3 S7-200 PLC在复卷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
案例4利用FX2NPLC实现电镀生产线行车的自动控制
附录A参考答案
附录B S7-200错误代码
附录C S7-200中断事件说明
附录D S7-200高速计数器
参考文献
……
序言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练习与实践》是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一书(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6年8月)相配套的教学用书。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作为高等院校本科自动化、电气控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现代 电气控制"或类似课程的教材,于2006年出版后,被全国许多本科院校或专科层次学校选作 教材,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及教学辅 助用书,给组织实训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带来不便。因此,我们编写出版了与之配套的《电 气控制与:PLC应用练习与实践》一书。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
本书依据主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由3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第1~10章,分别编写 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分析思考题等,各种题型中题目由易到难,有一般概念题、提 高分析题和应用设计题。第2部分是实验指导,即第11章,其中包含了12个精选的实验, 内容涵盖电气控制、西门子S7-200 PLC应用及三菱系列PLC应用。第3部分是应用案例, 即第12章,详细介绍了PLC的通信方法和实际工程应用。本书附有全部习题的参考答案, 以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自动化、电气控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现代电气控制"或类似 课程的教学配套用书,也可作为各类专科层次学校相关专业类似课程的配套用书,并可作为 电子技术、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陈建明担任主编,王亭岭、孙标、熊军华、李敏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 1,2,5章由陈建明和李敏编写;第4,6,8,9章由王亭岭和熊军华编写;第3,7,10章 由孙标编写;第11,12章和4个附录由全体参编人员共同编写。全书由陈建明统稿、定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著者参阅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同行的教材、著作和论文。对此, 谨致诚挚的谢意!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