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07 04:06:44 作者:

 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946
条形码:97878075249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研究》认为,社会交换是都市佛寺获得自身之生存及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的根本途径;是佛寺体现宗教之社会性和实现宗教之社会功能的根本途径。社会交换促进了佛寺内部的分工和分化,促进了佛寺与佛寺之间的分工和分化,进而从整体上促进了佛寺的专业化和佛教整体性的社会发展;在社会交换的导向性引领下,都市佛寺内部从组织结构、组织观念到人才构成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佛教组织与佛教类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性分工正在悄然启幕。
作者简介 肖尧中,1974年出生,重庆彭水县人,苗族。四川大学传播学硕士,宗教学博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师。
编辑推荐 《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研究》: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目录

导言:本研究的缘起、意义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宗教社会学视域的宗教组织研究综述
一 西方与中国之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进路
二 西方和中国之基于宗教社会学的宗教组织研究
第三节 社会交换理论及都市佛寺之相关研究综述
一 社会交换理论及其用于组织研究的相关文献简述
二 都市佛寺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一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 基本假设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概念界定
五 章节安排
第一章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历史简溯
第一节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历史概貌
一 佛教传入之初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
二 都市佛寺之佛寺经济的发展
三 佛寺经济变迁中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
第二节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传统空间
一 传统社会框架下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
二 传统社会的政治环境与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
三 传统社会的文化环境与都市佛寺的社会交换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调查区域的社会和佛教概况
第一节 调查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
一 成都的社会经济情况
二 重庆的社会经济情况
第二节 调查区域的佛教概况
一 成都佛教概况
二 重庆佛教概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都市佛寺的资源状况
第一节 都市佛寺的环境性资源
一 都市佛寺的资源分类
二 都市佛寺的环境性资源Ⅰ
三 都市佛寺的环境性资源Ⅱ
第二节 都市佛寺的非环境性资源
一 都市佛寺之空间资源与物力资源
二 都市佛寺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资源转化
第一节 都市佛寺的组织使命
一 都市佛寺的组织类型
二 都市佛寺的组织伦理
三 都市佛寺的角色定位与使命担当
第二节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组织决策
一 都市佛寺领导者与组织决策
二 都市佛寺的组织构成与组织决策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实现
第一节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向径选择
一 文化向径
二 慈善向径
三 宗教向径
第二节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实现向径的延展
一 社区服务
二 媒体利用
三 组织间关系的优化
第三节 都市佛寺之社会交换的绩效测评
一 绩效标准
二 基本情况分析
三 效果评析
四 结论评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社会交换与都市佛寺的组织调适
第一节 社会交换与都市佛寺之组织理念的调适
一 都市佛寺之组织理念转变的现实要求
二 都市佛寺之组织理念转变的可能向径
第二节 社会交换与都市佛寺之组织学习机制调适
一 都市佛寺之组织学习机制的历史遭遇
二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都市佛寺的建立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一 本研究的不足
二 对佛寺运作实际和后续研究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序言 从宗教研究的整体层面上看,宗教社会学实现了宗教研究从文本到现实的突破。也正是这个突破,为宗教研究开辟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学术空间。将宗教置于社会这个大系统,宗教便不再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国西部,以其相对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相对独特的文化和相对独特的信仰,而这些独特性一旦与西部的社会样态相重叠,便必可避免地要牵涉到板块性居住的民族和区域性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宗教作为千百年历史发展的产物,其现代化过程自然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比如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如何积极引导宗教向现代国家制度、现代公民制度迈进,这本身就是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便可以说,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乃是关系到中国西部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的大事。
如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是自上而下的拉动型的现代化,而且这种拉动在城市辐射、引领农村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就意味着,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上看,都市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拉动,而且还关联着社会、民族等更大方面的拉动。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都市社会比农村社会更多元也更复杂。所以,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市宗教也比农村宗教更具样本性。现实地看,传统的都市宗教,在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在受到或这或那的挤压和影响。以寺养寺的这种传统寺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正在我们各个都市发生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改变就是都市宗教与日益走向纵深的商品经济在社会层面上互动的结果。面对这个改变,我们不禁要问:面对都市这个复杂的花花世界,我们当下的宗教组织是否都有属于自己的、担当自身健康运行的组织机制?
当前,因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市宗教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其到底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不仅是一个关系社会与公民个体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与制度关怀的问题。
文摘 插图:


虽然,组织一直就是宗教之成为宗教的必备要素,但也只有在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组织之于宗教的重要性才得以真正凸显。毕竟,现代化和与现代化相随相伴的世俗化乃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之内在图式、运行机理乃至文化根基的根本性转变。而这一转变的社会呈现便是其政治、经济等制度性分工和功能性分化越来越细,进而各自的组织化要求也越来越凸显。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吉登斯才敢断言现代化就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而韦伯则从世界“祛魅”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化的伦理和文化精神内涵,并详细地从经济合理化、管理科学化等角度揭示了作为现代化之表现之一的理性化制度安排之于社会的普遍性。宗教无法置身社会之外,所以社会之风必会吹皱宗教之水。这也就意味着,若要真正因应现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宗教必须凸显自己的专业化和组织化,并以此向社会展现自己顺应时代的自我进步——也只有取得了这样的进步,宗教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立身社会和时代的合法性。没有这些必要的基础性要素,宗教在其多元化格局中自然无法加入决定其兴衰存亡的交换行列并参与竞争。
至此,我们便可以说,在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背景下,宗教既是交换性的,也是组织性的;而且,其交换性和组织性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交换强化了组织,组织推进了交换;另一方面,宗教越是用于交换的,便越是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反之亦然。不过,尤需指出的是,宗教之交换,主要不是经济交换,而是社会交换。
后记 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眼看就要结束了,在此期间,院里的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无尽的支持和教诲,尤其是我的导师陈昌文教授,他不仅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及深厚的学术素养引导了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而且他谦逊、豁达的胸怀让我领受到做人的智慧和本色。所有这些,已经和必将给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