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页码:41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
ISBN:7503306459
条形码:9787503306457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
内容简介 在武汉会战的后期,日军偷袭大亚湾得逞,广州不战而弃,南中国沦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在这片古称百越的土地上——如今的广东、海南两省以及香港岛,中华鲛人后代举起正义的复仇之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琼崖纵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出没于南中国的山林海岛,如孺老幼,海外赤子,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志士,一同在这古老的太平洋西岸的一域,用鲜血为代留下一曲张扬正义的庄严领诗。
媒体推荐 书评
抗战时期,在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广东、海南及香港,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海外赤子和国际反法西斯志士,在南国的丛林中、海岛上,组成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以及其他许多的抗日武装,向日寇举起了复仇的利剑,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华南战区广州战场所展开的激烈抗日战争。这场战争的意义是重大的,这不仅表现在其战绩上,更表现在其在整个战场大格局中占有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目录
总序 张震
序篇 l
第一章 悲哀的五羊城与愤怒的越王剑 7
一、黑云压城
二、危城广州
三、悲哀的五羊城与愤怒的越王剑
……
文摘 书摘
战地婚礼
1945年夏天,在琼崖纵队总部驻地打道昂村的一间单棚里,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
新郎陈青山,新娘何秀英。
说起他们的恋爱史,浪漫之中沾染着浓浓的硝烟味。
1943年秋,独立队第四支队政委陈青山,率领所部第一大队开赴四里,准备在五指山外围建立四里根据地。他们歼灭了在洛基圩附近监视民夫修公路的日军小分队,又将盘踞在此的国民党8个游击大队赶出四里地区。
不久,冯白驹带着中共琼崖特委和总部机关,搬到了附近的走兵岭,召见第四支队队长马白山和政委陈青山。
总部搬到这里以后,由于山里瘴气太重,有人水土不服,许多人生病了,拉肚子、得痢疾、打摆子、烂腿,也有些人病得死去了。冯白驹一看不妥,便要率总部回澄迈,临行前将病员交给当地的中共区政府和四支队安置。
陈青山走进住在支队部的病号房,看见何秀英,不由得笑了起来。他曾看过何秀英的演出,印象很深。何秀英是琼崖根据地的“大明星”,人称“海南一枝花”,没有不认识她的。
想不到在这里碰到了何秀英,陈青山高兴地想。病中的她脸色有些灰黄,神情倦怠,但那双迷人的眼睛却越发显得大而亮。
“秀英同志,你是哪里人?”陈青山坐在何秀英的对面,随意地聊起来。P313
“我家在香港,我是来琼岛参加抗战的。”
“这么说,我们同是归侨了。”陈青山说,“我家是马来亚槟城的,我是被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由党派来琼岛的。”
“想不到你也是归侨!”何秀英眼睛一亮,仿佛是他乡遇故知,“我爸爸和弟妹们现在都在新加坡,我也在新加坡生活过。”
她对陈青山有了一种亲切感,不仅仅因为同是华侨、小知识分子,而是陈青山的热情、爽朗,加上他那英俊的面孔,魁梧的身材,颇有男子汉的风度。
在养病的一个月里,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两人有说不完的话。慢慢地,何秀英对陈青山的身世有了详细的了解。
陈青山原名荣火,1919年冬出生于福建惠安县的农家,上有4个兄长。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带着大哥去马来亚的槟城做苦力。荣火4岁那年,闽南瘟疫流行,在家的3个哥哥接连病死,母亲也离开了人世。父亲闻讯赶回故乡,抱着可怜的小荣火转身踏上了开往马来关岛的小舢轮,后来大哥又回家乡务农为生,不久病故。从此,一家7口人就剩下父子俩在槟城相依为命。
在槟城陈氏祠堂的资助下,陈青山读完中华小学,又去马来亚的钟灵中学攻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