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7805199981
条形码:97878051999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媒体推荐 前言
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派别,指的是信仰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西方净土者。笼统地以为净土宗指净土信仰是不确切的。因为信仰弥勒菩萨,通过修行愿求死后往生其兜率净土者,也是净土信仰,南北朝时十分兴盛,其势力超过弥陀信仰,隋唐以后逐渐衰落下来,但在民间秘密流传,元代以后演变为白莲教,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隋唐时期,弥陀信仰才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名为“净土宗”,然后普及于佛门,深入于民间,以至明清时期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其影响之大,为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所望尘莫及。所以,谈净土宗史,应该说明“净土宗”专指的是弥陀信仰。
净土思潮渊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佛陀被逐渐神化,产生了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想,激荡的本愿思想汇成了净土思潮。弥陀净土在这股思潮中涌现出来,为这股思潮的总结和高峰,在古代听描绘的出世间或世间的理想社会中,最为精彩。不过,净土思潮在印度影响不大,弥陀净土信仰却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蔚然而成净土宗。
弥陀类经典在后汉时就已传入中国。一百多年后的西晋、后秦时传入弥勒类经典。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一并流行,弥勒信仰势力较大,弥陀信仰也日益兴盛。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弥陀信仰者是西晋的阙公则和卫士度,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随后,弘扬弥陀信仰的名僧有东晋的慧远及东魏的昙鸾。后来的净土宗人追溯祖师,宋代的宗晓、志磐等以慧远为初祖,而日本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则以县鸾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开创佛学中国化道路的人物,但净土信仰的水平一般化。昙鸾创二道二力说,为净土宗提供了判教的依据;论述往生净土可以成佛,敞开了净土大门;以称名念佛为重,简化了修行方法,从而把印度的弥陀信仰改造为中国的净土学说,实为净土宗的奠基者。
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大体完成,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相继建立,净土宗也是在这个时期成为“宗”而与其他宗派并列的。隋代,摄论学者净影慧远、天台宗智颤以及唐初的三论宗吉藏、法相宗窥基等,纷纷弘扬弥陀信仰,使弥陀信仰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他们或以弥陀净土为化土,或认为凡夫只能入事净土,或以为弥陀净土在三界之内,或以为弥陀净土同时是秽土,或以观想念佛为重,如此等等,不符合弥陀信仰民众化的主旨。道绰继承并发展昙鸾的学说,批判了以上诸说。善导接着批判以上诸说,并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使净土宗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态,被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不过,净土宗只是学派意义上而不是宗派意义上的“宗”,即“寓宗”。它始终没有自己的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
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历来认为,慧远流以吸引上根者为主,慈愍流以吸引中根者为主,少康流以吸引下根者为主。显然,少康流是净土宗的基础。
唐武宗灭佛,佛教一蹶不振,只有禅宗及净土宗因其简便易行而流传,其他各宗都处于颓势或衰落了。宋代,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同归净上,净土宗由此普及于佛门。明清之时,可以说佛门已是净土一家之天下,如同印度的密敦取代大乘佛教一样,中国的净土宗取代大乘佛教的态势已经形成,只个过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的颓势无法挽回,这种取代的态势只是态势而未能实现。
……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净土宗之渊源
第一节 本生故事与本愿
一、奉生故事的产生
二、本生故事的新特质
三、本愿的出现
……
文摘 书摘
从420年至589年,为南北朝时期,也是长达一百六十多年的大分裂时期。实际上,这种分裂局面从316年西晋的灭亡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中国这一次南北大分裂长达二百七十余年。
慧远生活在这个大分裂前期的东晋,他去世后五十年昙鸾出生,仍然生活在大分裂局面中,不过是在大分裂后期的北魏和东魏了。
北魏的拓跋于395年大败燕兵,乘胜南下,夺得黄河以北广大地区。398年,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开始称皇帝,即道武帝。409年拓跋死,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在位)攻宋,占领青州、兖州和豫州一些地区,势力伸展到黄河以南。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在位)先后向北方其他政权进攻,灭夏、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在位)时,北魏国势开始衰落。孝文帝元宏(47l一499在位)于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实行改革,颁行均田制及对鲜卑人的汉化政策,经济有所发展。530年,孝庄帝元攸(528—530在位)杀死了专权大臣尔朱荣,接着,尔朱荣弟弟尔朱兆杀孝庄帝,立元恭为帝(节闵帝,531—532在位)。尔朱氏部将高欢于533年消灭尔朱氏,杀元恭,立元修为帝(孝武帝,532—535在位)。元修不愿受高欢控制,于534年逃出洛阳,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534—550在位),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死后,其子高洋于550年废孝静帝,自立为帝(齐文宣帝,550—559在位),即北齐。
从北魏进入内地后到北齐,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有一定发展。孝文帝改革后,逐渐改变了过去北方广大地区荒凉残破的景象,生产不断发展。但是,鲜卑族进入先进的内地,掠夺财富,兼并土地,横征暴敛,加以战争不断,火并频仍,人民生活在灾难之中。平城周围,农民吃不到糟糠,织妇穿不上短衣,而官库则谷帛充盈,商市宝货满列。487年大旱,孝文帝好让大批贫民出境求食。因此,各地的反抗在北魏末年甚多,仅昙鸾出家至圆寂的五十多年中,正史记载的反抗斗争就近百次。
由于北魏孝文帝后农业逐渐恢复到汉魏西晋的水平,以佛教为主体的北朝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北朝著作远比南朝为少,但南朝重要的著作都是文学,北朝则多切实用,贡献比南朝大。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学的划时代著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不朽的农业巨著;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描写洛阳寺观庙塔,是历史也是文学作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立论平实,自成一家之言。体现在石窟造像中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