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哈佛琐记(增订版)

发布时间: 2010-03-07 04:56:40 作者:

 哈佛琐记(增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101069266
条形码:97871010692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哈佛琐记(增订版)》内容简: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心理学的科尔伯格、社会学的贝尔、思想史的史华慈,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陨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日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诚如詹姆斯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真正的哈佛人无需魂牵梦萦,而是勇往直前,开疆辟土,追寻美丽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吴咏慧,原名黄进兴,1950年生于台湾。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受业于史华慈、余英时两位先生。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2008年荣任台湾中研院院士。著有《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半世纪的奋斗》等。
编辑推荐 《哈佛琐记(增订版)》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哈佛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理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目录
谢词
新版序
前言
爱憎交加
哲人之怒
哲学祭酒
但是先生
学舍讨论会
哈佛的一天—知识的拾穗
跛足的英雄
哈佛的两位莎士比亚
没有爱的“爱的故事”
资本主义训练营
遗憾三部曲
遗失的七个部落
“美丽踏实”
心灵的探索者
重返哈佛
后记
附录
古典的回顾——韦伯的《中国之宗教》
哈佛法学教育二三事(赖英照)
这样的吴咏慧(翟志成)
余英时高徒黄进兴——他醉心于后现代,还有孔庙(李怀宇)
……
序言 在旅途中,读到《纽约时报》(2008年8月5日)报导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Solzhenitsyn)辞世的消息,心中甚觉怅然。当年他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振聋发聩、大气磅礴的讲演,至今记忆犹为深刻。
苏联解体,此公返归祖国,但所持文化保守的论调,与时局格格不入,遂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记者尚言到,新时代的年轻人甚至只知其名,而未知其人,遑论拜读他的大作。
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John Rawls)、心理学的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社会学的贝尔—aniel Bell)、思想史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殒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日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抚今追昔,感激万千。
文摘 插图:


爱憎交加
索尔贝洛(Saul Bellow)在他的一部思想性的文学名著《赫佐格》(Herzog)中,曾有一段如是的叙述:男主角赫佐格因受婚变的打击,迟迟无法在理智与感情上接受这个预想不到的事实,有一个大风雪天,他喝得烂醉倒在路上,幸亏有个报摊的老头救了他一命。赫佐格从宿醉中醒来,在床上茫然地望着这个老头,问为何要如此仁慈地对待他?这位老头答说:“先生,你平时到我的摊子买报纸,不像其他哈佛出身的人那么盛气凌人,这就是为什么。”
虽然《赫佐格》是部小说,贝洛却能很细腻地把美国人心目中的哈佛描写出来。一些发生在我周遭的事情又可和贝洛的叙述相互印证。
1978年的圣诞夜,一位朋友刚到美国,邀我去新泽西州他的亲戚家度假。从纽约搭上灰狗巴士,由于时辰已晚,外面黑天暗地,加上风雪交加,看都看不清楚,两人糊里糊涂就提前下了车;车外一片茫然,气温很低,冻得直发抖。想找个住家问路,但走了老远都看不到一栋房子,心里十分着急,心想两人沦落在异乡的荒郊野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好不容易看到公路的十字口,刚好闪着红灯,停着一辆车子,急忙赶上前搭个便车;没想到坐在驾驶座上的一个美国老太婆,在车内连连摇手,喊着:“No!No!”竟然不顾红灯,就将车子开过马路,其惶恐之状宛如见到“赤军连”或“华青帮”。不过心想在这么偏远的地方,突然跑出两个状甚狼狈的东方人,意图不明,自己也免不了七上八下。想到这儿,心里稍微宽解,不再做“人心不古”之叹。
虽然失望,还是得向前摸索。四周一片静寂,一层白纱似的薄雾罩住马路,偶尔还能听到远方的车声,但车子像是在迷宫里兜转,从未出现在我们眼前。走了好一阵子,眼睛酸痛得直掉眼泪,鼻水也不停地流下来,显然是受冻了,相看对方一副涕泗纵横的模样,仿佛饱受人间的委屈,至为心酸。
到底时值圣诞节,上帝仍然眷爱世人,好不容易看到雾中有一朦朦胧胧的房状影子,走近一看,果然是个社区。挨家挨户地敲,屋内的人从窗户看到两个陌生的东方人,都执意不肯开门,喊了几声亦充耳不闻,令人怀疑是否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一带居民把“保留给圣诞节的博爱精神”(Christmas spirit)也消耗殆尽了?灵机一动,厚着脸皮使出最后的法宝,找了一家灯火通明的屋子,敲了门,在屋主上了门链开个小缝时,就赶紧递上“哈佛学生证”。果然生效。屋主是位老太婆,很亲切地接待我们,问
……
后记 《哈佛琐记》是我个人对哈佛求学时代的一些琐细的回忆。除最末一篇——《重返哈佛》——是描写去年岁末重返哈佛的经历之外,其余十四篇都是记载1977年至1983年之间的见闻。
不可否认,这些回忆都十分主观,因此不免是片面的。读者不难在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对哈佛的偏爱,这个偏爱实源于六年哈佛生活所产生的深挚情感,而不是可以用理性来推证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一个奥秘的精神泉源,不断地支持他在现实世界里过活,尤其在俗事纷扰之际,还能回到自己心灵的世界滋养休息,以便重新出发。
哈佛的可贵之处,便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让每个人尝试去表达自己,发觉真实的自我。在哈佛,每人受到鼓励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生活。除了个体层面的解放之外,哈佛还能够承接西方知识的传统,使置身其地的人随时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