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茅盾散文

发布时间: 2010-03-07 05:03:52 作者:

 茅盾散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ISBN:7533912748
条形码:97875339127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世纪文存丛书

内容简介   “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怕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郁达夫的这段话,能算是对茅盾散文最精到的评价。

  茅盾的散文同样具有“鲁迅风”,他的许多散文、杂感,都有是反映时代,同时也是超越时代的。他的早期散文多篇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如《务》、《虹》、《叩门》、《卖豆腐的哨子》、《严霜下的梦》等,言简意深,引人思索。稍后,他的视野倏忽打开,“悲观颓丧的色彩”消失了,以“苏生的精神”和“坚定的勇敢”来面对现实,呼唤“大雷雨”的到来。如《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天窗》等,都是用富于象征针对彩的意象,昭示自己走了忧郁,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和希望。他自己对《雷雨前》和《沙滩上的脚迹》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再后来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雷雨前》昂扬的基调,直令人们想起高尔基的《海燕》,“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媒体推荐 前言
  “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郁达夫的这段话,能算是对茅盾散文最精到的评价。
  中国向有斗士和隐士两类散文家,其最大区别在于斗士把散文当利剑,隐士拿散文当雕刀。斗士惯有特立独行,宁为玉碎的血性,也许他们的剑术并不高明,却一定要刺中要害。可惜,中国自古肯拿利剑去做散文搏击的斗士文人少得可怜,却有滋生隐士文人的传统。不论廓然清明的尧天舜日,还是桀逆放恣的纣王当朝,他们都有本事闲适自在地把酒临风,品茗赏花,用手中的精致雕刀去刻镂空的梅兰四君。仔细想来,隐士文人真能洁身自好,帮闲钻懒总比走狗御用要不讨嫌。
  吟风弄月并非隐士文人的专利,斗士文人见缤纷落红而伤春,见一叶飘零而悲秋的多愁善感的本事一点不比隐士文人差。但他们不会去逃避大时代血腥的凄风苦雨。斗士文人真会不知归隐山林谛听飞瀑松声的闲适,不知茅舍竹篱下交杯对诗的畅快吗?可他们宁愿到呼啸咆哮的大雷雨中领略一份引吭放歌的豪情。待光风霁月再营造心灵上的一小片绿洲,再回首芳香记忆里的往事,不更闲散惬意吗?
  “特殊的时代一定会产生特殊的文体”,茅盾散文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实在是那个大时代的造物。要在他的散文里寻觅矫情自饰的小情调、小惆怅,则不免徒费无益。他是要把散文当“标枪”、“匕首”的,才不会把散文变成高人逸士手里的小玩意,去“专论苍蝇之微”。正如阿英所说:“在中国的小品文活动中,为了社会的巨大目标的作家,在努力地探索着这条路的,除茅盾、鲁迅而外,似乎还没有第三个人。”
  鲁迅式的斗士文人,在中国现代文人中并不多见,茅盾是一个。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为社会,为人生,而非“性灵”、“闲趣”。这不是说斗士散文里就少了“灵”和“趣”,只是其“灵”、“趣”全系在时代的神经根脉上。
  隐士散文多有叫你一看入迷的魅力,那份情调、情趣、情韵仿如倒入心灵的净化剂,参禅入定般的心绪犹然而生,疗救你生活的苦闷,情感的创痛,是再好没有了。隐士散文的好手随口就可列出一大串:徐志摩、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张爱玲等,其风流蕴藉的箫韶九成,最配丝竹管弦以畅叙幽情。但有些人认为,在铿锵昂扬的大时代,最需要的却是挥戈回日的斗士散文,而不是显出小家子气的康哉之歌。
  单纯为大时代豪歌的斗士散文,纵有意气风发的豪情逸致,却只属于那个时代。时过境迁,历史很难将它的尘封记忆打开。真正艺术的斗士散文,必须是超越时代的。鲁迅的大量散文固然有着特定的时代留痕,但他的深刻思想是没有时代界限的。他所解剖、讥讽的病态社会的腐朽,并非那个时代所特有,而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永远的疾病。鲁迅用手中尖锐有力的“利剑”,无情地将所有污秽肮脏的社会生活和根深蒂固的病态思想挑破给人看,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是他最早弃医从文的初衷。但人类头脑中天生的思想毒瘤,他并没办法剔除,“哀其不幸”成为永远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灭,鲁迅的散文永远不死。
  ……
编辑推荐   “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怕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郁达夫的这段话,能算是对茅盾散文最精到的评价。
目录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
疲倦
严霜下的梦
叩门
卖豆腐的哨子

……
文摘 书摘
  我们的谈话就此断了。我给这位“丫姑老爷”算一算,觉得他的自耕农地位未必能够再保持两三年。可是他在村坊里算是最“过得去”的。人家都用了羡妒的眼光望着他:第一,因为他不过欠下百十来块钱债,第二,他的债都是向镇上熟人那里“掇转”来,所以并没花利息。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这位聪明的“丫姑老爷”深懂得“理财”方法,便做一个财政总长好像也干得下:他仗着镇上有几个还能够过得去的熟人,就总是这里那里十元二十元地“掇”,他的期限不长,至多三个月,“掇”了甲的钱去还乙,又“掇”了丙的钱去还甲,这样用了“十个缸九个盖”的方法,他不会到期拖欠,他就能够“掇”而不走付利息的“借”那一条路了;可是他的开支却不能不一天一天大,他的进项却没法增加,所以他的债终于也是一年多似一年。他是在慢性地走上破产!也就是聪明的勤俭的小康的自耕农的无可避免的命运了!
  后来我听说他的蚕也不好,又加以茧价太贱,他只好自己缫丝了,但是把丝去卖,那就简直没有人要;他拿到当铺里,也不要,结果他算是拿丝进去换出了去年当在那里的米,他陪了利息,可是这掉换的标准是一车丝换出六斗米,照市价还不到六块钱!
  东南富饶之区的乡下人生命线的蚕丝,现在是整个儿断了!
  然而乡下人间接的负担又在那里一项一项地新加出来。上海虽然已经“停战”,可是为的要“长期抵抗”,向一般小商人征收的“国难捐"就来了。照告示上看,这“国难捐”是各项捐税照加二成,六个月为期。有一个小商人谈起这件事,就哭丧着脸说:
  “市面已经冷落得很。小小镇头,旧年年底就倒闭了二十多家铺子。现在又加上这国难捐,我们只好不做生意。”
  “国难!要是上海还在那里打仗,这捐也还有个名目!”
  又一个人说:我认识这个人,是杂货店的老板。他这铺子,据我所知,至少也有三十年的历史;可是三十年来从他的父亲到他手里,这铺子始终是不死不活,若有若无。现在他本人是老板,他的老婆和母亲就是店员;——不,应该说他之所以名为老板,无非因为他是一家中惟一的男子,他并不招呼店里的事情,而且实在亦无须他招呼;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处跑,把镇上的“新闻”或是轮船埠上客人从外埠带来的新闻,或是长途电话局里所得的外埠新闻,广播台似的告诉他所有的相识者,——他是镇上义务的活动“两脚新闻报”。此外,他还要替几个朋友人家帮衬婚丧素事,甚至于日常家务。他就是这么一位身子空,心肠热的年青人。每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