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清园先生王元化(精)

发布时间: 2010-03-07 05:40:59 作者:

 清园先生王元化(精)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61767951/9787561767955
条形码:97875617679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清园先生王元化(精)》是王元化同志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文集。王元化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学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王元化同志热爱党,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他实事求是,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廉洁奉公,严以律己,保持了共产党人良好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 王元化同志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颇有建树。 王元化同志的著述,浸透着他的真诚和对学术的锲而不舍,以数十年功力锤炼之睿智,怀抱真挚的现实关切,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反思,发而为文,或如一石投潭,激起涟漪无数;或如一纸甫行,引领学界风尚。体现着对“有思想之学术,有学术之思想”的一贯追求。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先导性贡献。
编辑推荐 《清园先生王元化(精)》是由陆晓光所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王元化论学语要
深切缅怀王元化同志(悼文)

第一编 吾友吾师
深切缅怀老友王元化
元化和我——回忆我们近七十年的深厚情谊
难忘的抗战岁月——王元化访谈录
王元化与书法
思想者永生
眷念王元化先生
“常怀千岁忧”的思想者——悼念元化先生
留给镇江的珍贵财富——怀念王元化先生
元化先生二三事
令人难忘的精深的文学论析——读王元化论阿Q人性问题札记
王元化遗稿:我所认识的冯雪峰
吾师吾友王元化
寻觅真理,心灵相契——写在元化师离去一周年之际
王元化二三事
我的震旦大学老师王元化
那时候听元化老师复旦大学讲课
清园叟论人与为人——缅怀王元化先生
一位我理想中的大学者
拔地苍松有远声——悼元化先生
勤于思考、认真严谨的王元化先生

第二编 “我的精神导师”
大象无形大爱无疆——王元化恩师的人与文
我不能把春天还原成大树——王元化先生逝世周年祭
怀念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王清园先生
痛悼王元化先生
思想者的独立与尊严
怀念
一个存在感受丰沛的思者
王元化的伍子胥情结
愧对先生
呕心沥血字字珠玑——读《王元化集》缅怀吾师
元化师与《学术集林》
回忆元化先生点滴(摘录)
有德性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德性——悼念老师王元化先生(节录)
王元化,我的精神导师
想到了两位先生
消逝了,那道独特的景致——追忆王元化先生
“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去衡量”——沉痛悼念王元化先生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怀念王元化先生(节录)
“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怀念王元化先生
守望文化——王元化先生小记
等闲识得东风面——记与王元化先生的一段交往
思想和往事——忆王元化先生(节录)
我所理解的王元化——谨以此文哀悼先生
一生探索自由的义谛
王元化先生谈话录(1998年)
王元化心路中的《资本论》因素

第三编 有学术的思想
一个真诚的思想者
“马克思主义者总要不断思考”——追思王元化先生
王元化是有深刻现实关怀的思想家
深层次反思与真诚学术人格——深切缅怀王元化先生
精诚所至的思想者——怀元化叭
向真正的思想者致敬
第三种忠诚:思想者对自己思想身体力行的忠诚
思想者王元化走了
思想者的心路历程——读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
时代的思者——敬悼王元化先生
崇高是一种人生选项或活法
当代精神生活史上的王元化
不停顿的思想者——挽元化
《他们的岁月》(摘录)
两位思想巨人——记王元化与顾准
向元化老师拜年——关于《杜亚泉文选》
王元化:走出走进“乌托邦”
王元化:不同凡响的当代思想家
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先生著作读后随笔
关于《熊十力全集》的记忆——怀念王元化先生
记忆中的王元化先生与韦卓民老师
薪尽炎传——忆元化先生与郭绍虞老师二三事
钱仲联师与王元化先生的友谊
王元化先生与蒋孔阳先生点滴
王元化:有学问的思想家走了
“学苑英华”编辑杂记(节录)
元化先生和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我所接触的王元化——从《文心雕龙》到《社会契约论》
王元化先生和当代《文心雕龙》研究
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学术反思
《王元化著作集》第一册翻译出版缘起
拔地苍松有远声——王元化先生追怀二事
有情志有理想的学术——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提要)

第四编 清园在哪里
清园在哪里——关于《思辨随笔》的随笔(节录)
王元化与古籍整理出版
四次接受新任务——回忆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缘于《古文字诂林》的相识相知
王元化先生与《王国维全集》
一生的美好回忆——从《莎剧解读》到《读莎士比亚》
元化先生与《陈澧集》
王元化先生与上海图书馆
王元化先生与上海文化出版工作
王元化与京戏
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
浅谈王元化先生早期的文学批评思想
何懿论青年王元化的价值根基(节录)
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谨以此文纪念元化先生(节录)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纪念王先生(节录)
王元化的朴学治学精神
从学术史学角度看王元化的意义
王元化的学术贡献及思想影响
王元化先生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节录)
论王元化新世纪“第四次”反思(节录)

第五编 “一个人的离去”
元化先生平常的一面
忆王元化先生
王元化先生与《铁道游击队》的出版
漫谈王元化的《文艺漫谈》
我所认识的元化先生
元化老师二三事
一个小辈的思念
一个编辑记忆中的王元化先生
忆王元化先生
窗明几净读书天——与王元化爷爷相处的日子
情系“秋缘斋”
最后访谈王元化:“五四”反思与“责任伦理”
林同奇与王元化临终前的通讯
王元化先生在病中
最后的牵挂
王元化的忧虑
某公三忧
著名学者临终纪事
“新人文精神”——王元化先生最后的遗产
王元化遗稿:媒体的灵魂与底蕴
王元化遗稿:为后人保存一份珍贵的史料
送别张可
纪念父亲王元化逝世周年
三姐心中的元化
与元化哥相处的最后一个月
读《清园谈戏录》,感悟元化表哥
王元化的乡情——《王元化集》一篇佚文的往事

附编 清园遗韵
党和国家哀悼王元化同志
学术各界追思王元化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纪念清园先生王元化
报刊媒体纪念文章摘录
悼念追思文章目录一览

编后记
……
文摘 第一编 吾友吾师
王元化与书法①
陈念云
戊寅春节,我与束纫秋同志同去清园,向王元化同志拜年。拱手互祝健康长寿后,元化同志忽有挥毫雅兴,即磨墨展纸,悬腕挥洒起来。那天,他写的第一副对子是送给我的,集的是陆士衡《文赋》句,上联为“收百世阙文”,下联为“采千载遗韵”。这副对子写得笔酣墨饱,神驰情纵,既超逸挺秀,又洒脱昂扬,他自感也比较满意。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王元化画传》,就选此联作为他近年的书法代表作之一。那天,我捧此联回家后,即请人精工装裱,然后一直悬挂于书斋。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朝夕晤对此联,只感到自己距此联的要求太远,惭愧惶悚,自不待言,只能把它作为座右铭,经常以此自劾自勉。
有了此联,这些年朋辈来我书斋小坐,元化同志的书法问题就常常成为我们热烈的话题。我们都熟知元化同志是研究《文心雕龙》的专家,研究成果驰誉海内外;对韩非、龚自珍等的研究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对外国文艺的研究则涉及罗曼?罗兰、契诃夫、莎士比亚等诸大家。我们特别钦佩元化同志在受到冤案牵连,被隔离审查期间,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开始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而且收获丰硕。此外,元化同志对“五四”精神的研究,更是贯串了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在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对中国文化建设、思想建设乃至政治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学术研究之外,我们对元化同志的书法所见不多,比较陌生。
一直到近几年,各媒体报刊经常刊出他的书法作品,才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是,我们还先后看到有多位书法家,包括舒同、赵潜、胡铁生等出版书法集,都请元化同志或在卷首作序,或在卷尾作跋。书画家刘旦宅出版书画集,作序者也是元化同志。可见其在书画界的影响。但是对元化同志书法的渊源如何,特点和成就如何,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如何等等,我们确是不甚了了,知之甚少。有时我们有机会同元化同志聊天,聊到这些问题时,很希望他能进一步谈谈,但他总是一再申明:“我只是个书法爱好者,我不是书法家”,不肯进一步谈下去。后来我才理解,这倒不是他的过分谦虚。上世纪8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任上海市书法界协会副主席,曾邀请他参加协会,他也坚决谢辞,说:“我从未从哪位书法家正规地系统地学过书法,我不够格。”可见,他为学和为人的严谨。
后记 本书编纂的最初动议始于即将整整一年前的5月16日。那天上午追悼会结束后,我们几位王元化先生的博士弟子得告,校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邀请专程赶来吊唁的几位海外友人共进午餐,要求我等也一起参加。午餐时,张书记特别谈到她不久前在瑞金医院看望先生时,先生对她说的话。其时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在日本受聘任教而早先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朋友,他当年早在我们成为博士生之前就曾被元化师期望召为门生。谈话中,他很明确地对我说:按照复旦大学的惯例,先生以后的事,大弟子理应多负责任。虽然我以前难得机会与这位朋友见面,迄今也少有联络,而他那也许是并不十分经意的一番话,却令我印象深刻,颇感压力,乃至难以忘怀。编者作为元化先生的弟子,对于包括编纂本书在内的“王元化研究中心”诸事的绵力,动因之一与那天追悼会后午餐上的感觉相关,虽然这远远并非主要。
本书的编纂过程,也是编者受教学习的过程,其间感触良多。现在最需要表达的则是谢意与歉意。这里,最要感谢本书所收文章的众多作者的热心支持。这种沉甸甸的热心,滋润、引导、鞭策和促进了整本书稿的编纂过程。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元化先生住院期问就捐赠的“王元化研究基金”,这份最初的捐赠对于本书编纂而言,意味着某种启示。本书最初的稿子迟至未满两个月前的3月初才终于提交出版社,昨天傍晚则仓促完成提交第二校印刷稿,期间经历编者未所预料而耗时甚多的周折(仅仅为得到与本书所收文章相关的一百多位作者的“授权书”,编者就额外增加了数百次的信函、电话、电邮等往返联络)。如果现在可以说赶得上5月9日周年祭见书的预定目标,那么,这首先是得助于出版社的格外安排,一路绿灯。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曹利群女士。她除了提供通常资深责编都可能提供的指教外,本书最初提交书稿至排版二校过程中,编目修订再三,文章变换频繁,图片添加突兀。这一切,她都竭力忍耐地接受了,并且尽可能地赋予形式上的规范与完美,虽然其间编者与她有过多次争论。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