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4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06031302/9787506031301
条形码:97875060313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和坤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也是因贪腐被杀的职位最高的官员。历史上的和坤,性格机敏,头脑清楚,27岁即官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成为大清王朝权倾朝野的皇帝。他对金钱、地位贪得无厌,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珍惜感情的好丈夫、奸父亲。他有经营家的远大眼光、政治家的敏锐嗅觉,谋略家的狡诈、大商人的精明。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弱点。正是凭借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内外,达到所向披靡的地步。
作者简介 陈连营,男,1965年10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先后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明清史学习、研究工作多年,发表《明末农民战争期间河南地主土寨初探》、《清代河南农业生产述论》、《略论嘉庆帝的守成思想》、《关于清中期的吏治腐败问题》、《略论刘墉》、《关于嘉庆帝统治政策的考察》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明代)、《康熙皇帝的治国艺术》、《戴名世与南山集案》、《清朝通史》嘉庆朝卷(合作)、《纪晓岚的“风流”人生》、 《宰相刘墉的一生》等著作多种。现为紫禁城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编审。目前主要研究兴趣:清代中期政治及学术文化史、宫廷史等。
目录
和现象与清中期政治(代前言)
渴望权力的青年时代
1.出身贵族子弟
2.早年“失怙”的痛苦
3.咸安优秀官学生
4.成为英廉的孙女婿
5.科举场上小试牛刀
6.初尝无权的滋味
7.屈就上虞备用处
仕途通达的和坤
1.幸运的1775年
2.扳倒皇帝宠臣李侍尧
3.掌握朝廷财政大权
4.成为皇帝的亲家
5.不太成功的出征
6.主持民族事务
7.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
8.把持教育和考试权
9.成为大清国的掌舵人
10.权倾朝野的“二皇帝”
和坤受宠的几个理由
1.倦勤的乾隆皇帝
2.精明强干的和
3.处事谨慎的和
4.善于理财的和
5.勇于做事的和
6.具有全局意识的和
7.忠诚体贴的和
8.聪明好学的和
9.风趣幽默的和坤
拥有权力的快乐
1.超级富豪的和
2.生活奢侈的和
3.居间取利的郝云士
4.“捉刀人”彭元瑞
5.出手大方的征瑞
6.急于与和家结亲的苏凌阿
7.趋炎附势的山东巡抚伊江阿
8.甘为门生的窦光鼐
9.“皮条客”蒋锡柴
10.出卖朋友的吴省钦
11.做诗献媚的毕沅
12.“冤死”的伍拉纳
权力带来的烦恼
7.不愿做亲家的德保
2.不屑为同事的阿桂
3.看不起和坤的福康安
4.“不识时务”的尹壮图
5.“招人讨厌”的钱沣
6.冷眼相对的王杰
7.含冤而死的曹锡宝
8.憨翰林孙星衍、洪亮吉
9.“烧车御史”谢振定
10.“强项令”武亿
11.不依附和坤的刘墉
冷酷背后的温情
1.与和琳手足情深
2.对子女疼爱有加
3.对冯氏终身感激
4.甘愿殉情的吴卿莲
5.能干的长二姑
6.患难与共的刘全
摆脱不了的权力宿命
1.夹在两个主子之间
2.太上皇寿终正寝
3.成为可怜的阶下囚
4.一条白练了此生
5.万贯家产付东流
6.最后的遗憾
7.门前冷落鞍马稀
8.后人传说的和
9.昔日梦华付云烟
附一:官书申的和:《清史列传?和列传》
附二:人生旅程:和生平简表
附三:灵魂的倾诉:和《嘉乐堂诗集》欣赏
附四:研究和必须要读的几本书
后记
……
序言 和是清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贪官,也是因"贪鄙成性,怙势营私,僭妄专擅"被杀的最高职位的官员,他的被诛杀号称清代第一惩贪大案,民间素有"和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清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和能够一度集政治、军事、财政、文化、外交等国家权力、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于一身,无疑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自嘉庆初年和砷被赐令自尽后,有关和问题的轶闻趣事,便随着大众兴趣的日渐强烈而不断演绎着。 前些年,一些严肃的历史学者曾对和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梳理,也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近年来,随着《宰相刘罗锅》、《清官刘罗锅》、《风流才子纪晓岚》以及《铜牙铁齿纪晓岚》等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和的形象频频出现在荧屏上,引起广大观众更浓厚的兴趣。可惜的是,伴随着近年来大众文化需求的迅猛发展,一些大众文人为迎合这股潮流,炮制了大量戏说性质的影视作品和传奇故事,使得和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黑白不明,很有必要作一清理。
文摘 渴望权力的青年时代
1.出身贵族子弟
历史上的和原名善保,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
说起抬旗,就得从关外说起。清人入关前虽有八旗旗主共理国政一说,似乎都很平等,其实不然。早在皇太极时期,由于四大贝勒皇太极独尊地位的确立,“天子自将”的镶黄、正白、正黄三旗,自然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满洲八旗的领导核心。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造成了满族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入关后,上三旗负责守卫皇城,旗下人可以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军。下五旗除一部分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而统治者为了破除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的隔阂,也积极鼓励下五旗人为皇帝建功立业,特别建立了“抬旗”制度,即“满洲下五旗,抬人上三旗者,谓之抬旗”。一般说来,恩准“抬旗。的人,许其本支子孙一同抬旗,而同胞兄弟仍隶属于原有旗分。皇太后,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以后,抬旗的方式多样化,上三旗的汉军可以抬入同一旗下的满洲旗,成为皇上给予的一种荣誉。
据史料记载,和一家原属于东北地区长白山英额地方钮祜禄氏。英额系指英(额)峪地方。此地盛产一种小果名“英聘秋。”在清代是一种进贡品。英额地方即在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此地有一条小河名英额河,从这里流向西南兴京(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界),最后注入浑河。当时此地是一个小小的军事、交通要塞,设有柳条边门,称“英额门”。
根据《满洲氏族姓氏通谱》等史书的记载,以及清史专家冯佐哲先生的仔细研究,和出生在清朝中叶满洲封建坊洽阶级由的一个中上层武官家庭,和的直系先祖名叫赖卢浑(噶哈察鸾的亲侄子),属于正红旗人,曾任都督。
赖卢浑生倭琛、阿尔吉禅、雅尔吉、达珠瑚四人,其中倭琛因军功获赐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称号、骑都尉、云骑尉世职,官至杭州副都统;阿尔吉禅,原任郎中,兼佐领;雅尔吉、达珠瑚俱任护军校。
阿尔吉禅这一代生锡礼浑、纳鼐、常绶、图尔泰、爱唐阿、拉汉泰、察哈达、郎深泰、尼雅哈纳等多人。其中锡礼浑原任护军校,纳鼐原任山西布政使,常绶原任给事中,图尔泰、爱唐阿俱原任御史,兼佐领,拉汉泰原任郎中,察哈达原任笔帖式,郎深泰原任佐领,尼雅哈纳由闲散从征北京、山东,并在进攻河间府时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
尼雅哈纳生鄂锡礼、蒙鄂绰等人。死后,
……
后记 想写一本有关和的书的愿望始于十几年前,那时我刚刚开始系统阅读清史资料,发现在清代封建专制政体极端强化的背景下,和能够一度集政治、军事、财政、文化、外交等国家权力、富可敌国的超级财富于一身,确实是一个奇迹。和能做到这一点,自有当时的特殊背景,也必定有其个人的特殊之处。但随后获读著名清史专家冯佐哲师所赠《和砷评传》一书,深感冯佐哲师对和砷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本人已无力有所突破而作罢,但也仍关注和研究的进展。
现在之所以要继续写这本小册子,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随着《宰相刘罗锅》、《清官刘罗锅》、《风流才子纪晓岚》以及《铜牙铁齿纪晓岚》等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和的形象频频出现在荧屏上,引起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这应该说是好事,但戏说的成分尚多,使得和的形象与史实出入不少,很有必要作一番清理;其二是我的好友、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王世勇博士的一再鼓励和督促,他希望我能够将自己所了解和理解的和,特别是他一生的经历及其心灵历程,通过一本书告诉给广大的读者朋友。盛情难却,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需要声明的是,此书并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其中的不少资料借 鉴了冯佐哲师等前辈的著作,特别是有关和砷家人情况的档案资料,不少就直 接来源于《和评传》一书,或是根据其线索而得,由于体裁所限,并没有一 一注明,只有在此表示感谢了。此外,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方瑞丽、李力、梁 丰、罗锋、白贵一、李自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