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

发布时间: 2010-03-08 02:10:32 作者: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19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040253719
条形码:97870402537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讲述了:母语文化对民族认同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新仁教授主编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从外语的传播和教育这一角度研究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侧重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对中国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选题很有意义。外语教育对我们的民族认同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探讨。在近几年的媒体上,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对所谓的英语教育冲击母语教育地位的批评言论,有人甚至认为学习外语会损害对中国文化的护持。
编辑推荐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是由北京游学时代科技发展中心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民族认同与外语教育
1.1 民族认同的定义
1.2 民族认同研究概述
1.3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危机
1.4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外语教育中的民族认同问题
1.5 本书的结构

第二部分 中国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
第2章 中国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2.1 引言
2.2 母语文化认同研究现状
2.3 母语文化认同假设
2.4 关于中国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的调查与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中国大学生对外语文化的认同
3.1 引言
3.2 外语文化研究与教学现状
3.3 对于外语文化教学的反思
3.4 关于中国大学生外语文化认同的调查与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文化认同与外语水平发展
4.1 引言
4.2 文化身份与外语学习
4.3 关于文化认同与外语水平发展关系的调查与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民族认同与语码混用’
5.1 引言
5.2 语码混用与民族认同
5.3 关于中国大学生对语码混用态度的调查与讨论
5.4 结论

第三部分 民族认同与外语学习
第6章 民族认同与外语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
6.1 引言
6.2 学习动机与外语学习
6.3 民族认同与外语学习动机
6.4 关于民族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关系的调查与讨论
6.5 研究结果与讨论
6.6 结论
第7章 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
7.1 引言
7.2 返乡文化休克、文化流利性与文化认同
7.3 研究问题及理论框架,
7.4 研究方案与数据收集
7.5 初步调查结果
7.6 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部分 民族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第8章 民族认同与跨文化交际倾向
8.1 引言
8.2 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
8.3 关于民族认同与跨文化交际倾向的调查与讨论
8.4 结论
第9章 语用失误:民族认同视角
9.1 引言
9.2 语用失误研究回顾
9.3 关于语用失误与民族认同关系的调查与讨论
9.4 结论

第五部分 境外外语教育政策及启示
第10章 日本英语教育政策及其认同倾向
10.1 引言
10.2 日本英语教育政策回顾
10.3 当前日本教育政策趋向
10.4 英语教育与民族认同
第11章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外语教育政策及其认同倾向
11.1 引言
11.2 中国香港外语教育政策与民族认同
11.3 新加坡外语教育政策与民族认同
11.4 结论

第六部分 结论
第12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
12.1 本研究的简要回顾及主要发现
12.2 外语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方法
12.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母语文化对民族认同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新仁教授主编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从外语的传播和教育这一角度研究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侧重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对中国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选题很有意义。外语教育对我们的民族认同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探讨。在近几年的媒体上,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对所谓的英语教育冲击母语教育地位的批评言论,有人甚至认为学习外语会损害对中国文化的护持。我个人以为:如果真正存在民族认同“危机”,其原因也不应该归到外语教育上。我们国家精通外语的大学者,如辜鸿铭、吴宓、钱钟书、季羡林等,曾留学英美等国,其外语学习并不影响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相反,对其民族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起着非常正面的促进作用。当然,他们属于老一辈人,生活在不同时代。21世纪青年一代大学生情况如何?陈新仁教授就此设计了“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课题,并得到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计划的支持。他和项目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研究,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如“当代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仍然超过了对外语文化的认同”,“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高于边缘或表层文化行为的认同”,就不同专业而言,各个专业学生的认同都接近总认同平均分,“外语各专业的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度并不低于中文系,反而在某些项目上略高。”本课题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结果能说明一些问题。实际上,我国英语学习者主体是中学生和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学习英语时间长、投入多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接受了十多年英语文化熏陶后能够坚持民族文化本色,以我为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英语教育对中国大学生民族认同会有一些影响,但负面影响是相当有限的。21世纪迎来中国文化的复兴,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地位。中国文化本身是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养分,在与外国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中显示其勃勃生机。在外语教育中,我们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具有文化自觉,通过比较中外文化,善于引导,可以进一步增强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陈新仁教授接受过良好的语言学专业训练,勤奋好学,严谨踏实,是我国语用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优秀中青年学者。他把研究工作拓展到英语教育领域,值得称道。我衷心祝愿他不断取得新成绩。
文摘 插图:


10.3当前日本教育政策趋向
(一)三个被称为具有政策性质的英语教育政策
平成15年(2003)3月31日公布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与平成13年(2001)1月18日公布的《“2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报告书》中的“英语公用语化方案”、平成14年(2002)“在小学引入英语教育”构想一起被认为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具政策性质的、最能体现平成13年(2000)之后英语教育意识转换的提案加,一大特色就在于它们较之于以往的政策具有了明确清晰的目的、方向性。
譬如“英语公用化方案”中讨论了小学英语教育方法、日本人将来的英语能力设想和移民政策等问题,在方向性方面具体意见如下:(1)本方案中的英语指的不是单纯的外语,而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2)长期以来,把英语作为第二公用语言被提上日程,但是还需要日本国民对此进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全力把英语作为国民的实用语言。(3)这不仅仅是外语教育的问题,是应该被当作日本的战略问题对待的。(4)日本应该制定公用语的法律,把日语作为公用语、把英语作为第二公用语。(5)在规定公用语的法律中,把英语定为第二公用语。政府要如此看待英语:日本社会里的英语不是外语,而是第二语言,在普通生活里被普遍使用的语言。为此,政府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补助、做出相应努力普及英语。(6)中央政府的文书、预算文件、特许申请和著作权登陆等文件要使用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书写,法庭上当事人以英语为语言的,其相关文件要采用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书写。 ’又如,有关“在小学引入英语教育”构想中对于方向性的表达也较为清晰:(1)有关小学的外语教育,不将外语作为正式学科进行教育,妥当的做法是,将其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环节,活用“综合学习时间”,在特别活动的时间里,根据学校、地区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们能有接触英语会话的机会、能有亲近外国生活、文化的机会。(2)小学里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希望能够发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当地的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的作用。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