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0-3岁婴幼儿养护宝典(附CD光盘1张)

发布时间: 2010-03-08 02:37:20 作者:

 0-3岁婴幼儿养护宝典(附CD光盘1张)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6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8439722
条形码:97875384397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0~3岁婴幼儿养护宝典》讲述了0~3岁的婴幼儿的养护知识。该书内容丰富,是妇幼保健人员、新婚夫妇、准父母、父母以以及祖父母养育下一代的高级顾问,是指导优生优育、家庭教育的一本重要的普学、普教的的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洪昭毅,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1990~1991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卫生科学中心进修;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合作中心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医学微量元素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少儿安全健康成长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攻关项目研究工作,并主持上海市科委、市教委7项科研课题,参加编写全国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面向21世纪教材并编写专业著作17部和科普书籍18部。 擅长治疗儿童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学习困难症、小儿多动症等多种儿科疾病。
编辑推荐 需要你精心地呵护和培育,宝宝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妈妈的心,你知道宝宝所需的营养有哪些吗?你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吗?你知道哪些食物有利于宝宝智力开发呢?
《0~3岁婴幼儿养护宝典》是继畅销书《妊娠分娩产后育儿》的后续作品。
目录
序篇 准备迎接新生命
 第一章 孕前准备细安排
 第二章 酝酿优生,给宝宝一个健康的开始
 第三章 科学胎教,孕育天才宝宝的关键一步
 第四章 顺利分娩,和健康宝宝有个约会
 第五章 物质准备,宝宝出生“物品记”
第一篇 0~1岁——爱护胚芽,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爱
 第六章 手忙脚乱的一周:新生儿的特殊护理期
 第七章 惊喜的1~2个月:会用哭和笑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第八章 萌动的2~3个月:让宝宝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第九章 进步的3~4个月:身体、智力突飞猛进
 第十章 跃跃欲试的4~5个月: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好奇
 第十一章 细心关注5~6个月:让心智“成熟”起来
 第十二章 不可思议的6~7个月:喜怒形色,苦笑随意
 第十三章 调皮的7~8个月:增强宝宝的协调性
 第十四章 “探险”的8~9个月:让宝宝感受多彩的世界
 第十五章 投入培养的9~10个月:在活动中进行诱导
 第十六章 活泼的10~11个月:观察多变的情绪
 第十七章 势不可挡的11~12个月: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
 第十八章 关键的1足岁:克服宝宝依赖性
第二篇 1~2岁——培育幼苗,帮助宝宝迈出人生 第一步
 第十九章 当宝宝已经13个月
 第二十章 当宝宝已经14个月
 第二十一章 当宝宝已经15个月
 第二十二章 当宝宝已经16个月
 第二十三章 当宝宝已经17个月
 第二十四章 当宝宝已经18个月
 第二十五章 当宝宝已经19个月
 第二十六章 当宝宝已经20个月
 第二十七章 当宝宝已经21个月
 第二十八章 当宝宝已经22个月
 第二十九章 当宝宝已经23个月
 第三十章 当宝宝已经24个月
第三篇 2~3岁——发展宝宝情商,让宝宝快乐健康地长大
 第三十一章 2岁~2岁零3个月的宝宝
 第三十二章 2岁零4~6个月的宝宝
 第三十三章 2岁零7~9个月的宝宝
 第三十四章 2岁零10个月~3岁的宝宝
……
文摘 第一章 孕前准备细安排
幸福怀孕的第一步:计划怀孕
在甜蜜爱情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小生命,让他顺利地诞生,为美好的爱情锦上添花,为两人世界增添更多温馨,当然不能是草率上阵随意行事,同样需要理性地规划,需要夫妇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生活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抽检结果表明,即使在孕妇各种检查、诊断结果均为正常的情况下,仍会有2%的胎儿出生后,会出现某些方面的异常问题。因此,对于准备怀孕的年轻父母来说,如阿在怀孕前做有计划地优生怀孕,实在是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做好计划怀孕,一般要考虑5个重要因素:
最佳的受孕、生育年龄:优生学家认为,最佳的受孕年龄在24-30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全身发育已经成熟,卵子质量高,妊娠并发症少,胎儿发育好,早产、畸胎、痴呆儿的发生率最低,且分娩顺利。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夫妻精力比较充沛,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有利于抚养好婴儿。如果年龄过小怀孕,胎儿会和仍在发育中的母亲争夺营养,对母亲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都不利。而女性过晚婚育,特别是35岁以后才怀孕,难产、剖宫产的几率都会增加,新生儿发生窒息、损伤和死亡的机会也会加大,而且由于孕妇年龄偏大,卵子质量降低,发生胎儿畸形、痴呆的可能性较大。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