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08 03:39:30 作者: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6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ISBN:7301050574
条形码:97873010505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生命科学系列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森林景观动态及其群落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经系统整理写成的,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反映了国际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特别是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成果,和本研究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全书在系统地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和总结了国际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参阅了国际影响较大的十几本景观生态学专著和文集,加入本研究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带普遍意义的结论,分析了国内外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结合研究案例介绍了景观生态研究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立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模型的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了研究过程中提出并得到的应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从景观组成、结构 、分布格局、空间关系等方面,介绍对关帝山森林景观现状的主要研究成果,全面介绍了关帝山森林景观的动态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和控制机制;在介绍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森林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原则、目标、主要内容和控制途径。
本书可供从事林学、生态、环境、自然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参考书,对与自然资料、环境、生态和地理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和工作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郭晋平,男,1963,山西原平人,理学博士,教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山西省林学会理事。曾获“山西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称号。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其后曾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多年来一直从事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林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资源科学、武汉植物学研究、林业资源管理、世界林业研究等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森林经理学原理》,专著一部。多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完成国家“八五”重点医疗关项目、山西省科技医疗攻关项目和其他省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目录
第一章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第一节 景观
一、景观的概念
二、景观要素和景观结构成分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二、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现状
一、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
二、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一、三个研究方向
二、整合的景观生态学
第五节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及其现状
一、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美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概况
三、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二、等级系统理论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四、时空尺度
五、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六、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七、岛屿生动地理学理论
八、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一、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三、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五、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七、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第三章 景观生态研究信息系统
第一节 景观生态研究数据
一、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类型
二、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的收集
第二节 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的处理
一、研究地区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
二、景观要素生态潜力评定
三、航片判读与景观图的绘制
四、景观数字图层的生成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二、常用商业化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三、ARC/INFO的基本功能
四、ARC/INFO的两个属性表
第四章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第一节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
一、统一网格样方取样法
二、样方取值的计算方法
三、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
第二节 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一、景观要素斑块规模
二、景观要素斑块形状
第三节 景观异质性分析
一、景观斑块密度和景观边缘密度
二、景观多样性
三、景观镶嵌度
第四节 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一、最小距离指数
二、同质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三、异质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五节 景观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一、景观要素空间分布随机性判定
二、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面分析
第六节 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
一、马尔可夫模型概述
二、转移概率矩阵的确定
第五章 关帝山林区概况
第六章 关帝山林林景观现状
第七章 关帝山林区森林景观动态
第八章 森林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
序言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人们在宏观尺度上认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提供景观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决策途径。尽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不过二三十年,但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认识和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主体,它不仅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生产者,在维持全球碳循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物种栖息地和人类生存必需的原料、食物、药物、能源等的重要来源。森林还是一个异质等级系统,在不同的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整体功能和动态过程。对森林不仅要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上开展研究,更需要在景观尺度上研究其结构、功能和变化,为指导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途径。
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森林景观动态及其群落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这本《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专著,是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也是整个景观生态学领域极为有限的系统研究专著之一。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作者广泛查阅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总结了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结合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为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提供研究范例和思路,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研究的实用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摘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年轻分支(Naveh and Lieberman,1994;Farina,1998),它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人们对现实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步重视,也得益于现代生态科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土地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在试图协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和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农业耕作、城市发展和其他建设,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之间的矛盾的多方努力中,建立和发展了景观生态学。当代大尺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求阐明比传统生态学研究中时空尺度更大范围的,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各种机制与过程,为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的决策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这就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现代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学模型技术的发展,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信息论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景观生态学不仅成为分析、理解和把握大尺度生态问题的新范式,而且成为真正具有实用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应用生态学分支。
第一节 景观
一、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由于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渊源,景观生态学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多样,加之学科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地区的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概念的理解至今仍不统一,使景观生态学在其发展初期就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许多流派。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