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紫色土侵蚀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 2010-03-08 03:50:19 作者:

 紫色土侵蚀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15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1441533
条形码:97875614415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紫色土侵蚀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内容为:土壤侵蚀是目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使土壤这一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变为实际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综合考察”专家组指出:“水土流失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贫困的根源。”根据水利部第二次遥感调查表明,全国现有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4%。每年输入河道的泥沙约50亿吨,流失的土壤养分高于当年全国化肥的总产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土壤侵蚀,建立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范式,制定水土保持战略,对确保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紫色土侵蚀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紫色土在我国土壤中的地位及侵蚀现状
第一节 紫色土在我国土壤中的地位
第二节 紫色土侵蚀现状

第二章 紫色土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土壤侵蚀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节 紫色土土壤侵蚀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侵蚀模数的改进及其有效性
第四节 紫色土径流泥沙测定的一种简捷方法——经验模型法
第五节 产流产沙过程与径流观测小区合理修建的探讨
第六节 紫色土丘陵区的一种新型小流域输沙模型

第三章 紫色土土壤侵蚀规律
第一节 土壤侵蚀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紫色土土壤侵蚀规律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特征

第四章 紫色土容许侵蚀量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紫色土容许侵蚀量的Barth方程估算
第三节 紫色土容许侵蚀量的田间实测确定
第四节 容许侵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特征
第五节 紫色土容许侵蚀量的经验估算模型
第六节 紫色土容许侵蚀量的初步研究结果总结

第五章 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聚土免耕耕作法
第一节 聚土免耕耕作法的主要技术要点
第二节 聚土免耕耕作法的水土保持机制
第三节 聚土免耕耕作法的水土保持效果
……
序言 土壤侵蚀是目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使土壤这一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变为实际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综合考察”专家组指出:“水土流失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贫困的根源。”根据水利部第二次遥感调查表明,全国现有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4%。每年输入河道的泥沙约50亿吨,流失的土壤养分高于当年全国化肥的总产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土壤侵蚀,建立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范式,制定水土保持战略,对确保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紫色土是我国一种主要土壤类型,占我国土壤面积的2.2%,是我国分布比重大于2%的22种土壤之一,分布于我国的13个省市(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紫色土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占该地区总土壤面积的14.7%,是该地区第一大土壤类型。而且,紫色土也是我国的一种强侵蚀性土壤,其侵蚀强度仅次于黄土。因此,对紫色土有关侵蚀的研究和加强紫色土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文摘 插图:


第五节产流产沙过程与径流观测小区合理修建的探讨
产流产沙过程近年来备受水土保持学者的关注。我们通过研究四川紫色土区常规耕作制和保护性耕作制的产流产沙过程,特别是把表面流和壤中流分开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了保护性耕作制的水土保持机制,探讨了水土流失观测小区四周有隔墙设计的局限性,提出了合理修建观测小区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试验地的土壤基本性质
试验地设在四川盐亭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结果如表2—5—1所示,地块的坡度为6°。
2.径流观测系统设计与修建方法
事先全部移去土层,使母岩裸露,并找均匀裸露母岩面。小区面积为20m×5m。小区四周有砖砌水泥砂浆抹平的隔墙,隔墙嵌入母岩深20cm,隔墙高度根据处理小区的土层厚度而定,尽量不扰动小区底面的母岩。修建小区的谢十示意图如图2—5—1所示。
小区坡脚隔墙外端接表面径流收集槽,槽宽20cm,且槽底部的左端(从小区坡脚看,下文亦同)留一出水口,用PVC管作径流导管(伸进径流收集池5cm以便于采样)引径流到表面径流收集池。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