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发布时间: 2010-03-08 03:56:48 作者: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40262858
条形码:97870402628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程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陈立德主编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配套教材,它是一本指导课程设计的教材。全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和机床夹具设计,共分2篇6章。书后附有附录,包括最新国家标准和规范、部分常用工艺参数表等,便于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使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力求简明实用,注意加强对学生编制工艺规程的设计技能及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本、专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课程设计的目的
0.2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0.3 课程设计的步骤
第1篇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指导书
第1章 毛坯的选择
1.1 选择毛坯的类型和制造方法
1.2 绘制毛坯图

第2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2.1 拟定工艺路线
2.2 机械加工工序设计
2.3 填写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

第2篇 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指导书
第3章 结构方案设计
3.1 确定定位方案,设计定位装置
3.2 确定夹紧方案,设计夹紧装置
3.3 对刀导向方案的设计
3.4 分度装置的设计
3.5 夹具体的设计以及夹具在机床上的安装方式的确定

第4章 夹具装配图的绘制及其分析计算
4.1 夹具的分析计算
4.2 夹具装配图的绘制

第5章 典型夹具图例
5.1 车床夹具
5.2 铣床夹具
5.3 镗床夹具
5.4 夹具设计常见错误举例
第6章 课程设计题目

附录
附录1 常用资料、数据
F1.1 图纸格式
F1.2 常用数据
F1.3 铸件设计一般规范
附录2 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与表面粗糙度
F2.1 极限与配合
F2.2 形状与位置公差
F2.3 表面粗糙度
附录3 材料
F3.1 钢铁材料
F3.2 非铁金属
F3.3 非金属材料
附录4 加工余量、切削用量
F4.1 加工余量
F4.2 切削用量
附录5 标准件
F5.1 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
F5.2 螺纹零件的结构要素
附录6 夹具元件
F6.1 夹具元件的配合
F6.2 定位元件
F6.3 对刀导向元件
F6.4 夹紧元件
参考文献
……
序言 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陈立德主编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配套教材,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多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和机床夹具设计,书后附有附录,其中包含了最新国家标准和规范、部分常用工艺参数表等内容。本书在内容的取舍上,突出了设计方法和步骤的指导,尽量避免与主教材内容的重复;设计资料尽量选择与本课程设计有关的内容,以减少篇幅,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本书由南京金陵科技学院陈立德教授任主编,李晓晖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老师有陈立德、李晓晖、赵海霞、卞咏梅等。
本书由上海新江机器厂陈立兴高级工程师审阅。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凌秀军、李颖等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1.选择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
根据生产类型与加工要求,使所选择的机床和工艺装备既能保证加工质量,又经济合理。一般在中批生产条件下,采用通用机床加专用夹具;大批大量生产条件下,多采用高效专用机床、组合机床生产线;对于高精度小批量产品可采用高效率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如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
2.选择工件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和安装方式
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及毛坯的具体情况,按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来确定各工序合理的定位基准。如基准不重合时,可应用尺寸链原理来进行分析和计算。根据定位方式确定工件的夹紧方案,也就决定了工件在各工序中的安装方式。
3.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工序的加工余量一般可用计算法、查表法或经验估计法三种方法来确定。较为简单方便的是参阅有关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用查表法加以确定。工序尺寸、公差一般按经济精度查工艺手册确定(可查阅附录4)。
4.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
选择切削用量的一般原则为保证加工质量,在规定的刀具耐用度条件下,减少机动时间,提高生产率。为此,应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几何角度、耐用度等)。
在选择切削用量时,首先确定背吃刀量。粗加工时尽可能等于工序余量,然后根据表面粗糙度要求选择较大的进给量,最后根据切削速度与耐用度或机床功率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或查表法求出相应的切削速度(精加工则主要依据表面质量的要求)。
(1)车削用量的选择
1)背吃刀量。在粗加工时,应尽可能地一次切去全部加工余量,即选择切削深度等于余量。当余量太大时,应考虑工艺系统的刚度和机床的有效功率,尽可能选取较大的切削深度和最少的工作行程数。
读书人网 >机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