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别样风情是中东

发布时间: 2010-03-08 04:00:37 作者:

 别样风情是中东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0406713
条形码:97875104067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别样风情是中东》内容简介:中东是欧洲人创制的一个政治地缘称谓,一般是指西起摩洛哥东到伊朗、北起土耳其南到苏丹的西亚和北非这一广袤地带。这里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为中东问题的复杂性种下了历史的根苗。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光辉灿烂的文化,融会、吸纳了世界多种文化的精华,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宗教的纷争,从古至今在这里从未停息。这使中东文明呈现多姿多彩的鲜明特点。
中东各种矛盾的焦点现在集中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双方既有宗教与文化之争,更有土地与水源之争,导致一场又一场战争发生。这使中东成为现代世界武装冲突延续时间最长、至今仍无望解决的热点地区。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有时令人迷惑;中东风情别具一格,总是令人迷恋。也许正因为如此,中东那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就越发撩人。
作者简介 高秋福,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1939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南开大学外文系本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从1966年起先后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职。1975年之后一直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和国际问题研究,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和副社长。
著作有国际题材散文集《多彩的非洲》、《那两方神奇的土地》;译作有《行吟集-南非诗人布鲁特斯诗选》、《百年心声-现代希伯来诗选》、《中国-以色列建交亲历记》、《新创世记》(与戴惠坤合译);主编有《中国驻外记者文丛》、《以色列文学丛书》等。
编辑推荐 《别样风情是中东》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目录
令人迷恋的中东(代序)
山川篇
苏伊士运河的悲欢
红海水下世界
奇特的死海
跨越达达尼尔海峡
阿拉伯生命之水
玫瑰石城佩特拉
不屈的马萨达
两洲之都伊斯坦布尔
废都的辉煌与凄怆
阿卡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伊斯法罕半天下
难忘卡斯巴
风物篇
阿拉伯枣椰树
地中海沿岸的橄榄树
黎巴嫩国树雪松
撒哈拉沙漠玫瑰
熠熠闪光的石头
阿拉伯三角帆船
阿拉伯单峰驼
圣洁的清真寺
波斯女性美掩盖在黑袍下
撩起那层面纱来
用肚皮跳出的东方舞
巴格达街头的文人雕像
政情篇
巴以冲突中的“人口政治”
黑皮肤的犹太人
以色列当事人揭示中以建交秘闻
绿色的向往
他容人而为人所不容
萨达姆的“精神遗产”
战火中的两河流域文明
有争议的沙特宗教警察
恐怖气氛笼罩的沙特
海湾国家的“沙漠民主”
海湾国家靠外籍劳工养活
怀古篇
金字塔的魅力
冲天耸立的方尖碑
亚历山大图书馆兴衰之谜
哭墙前的沉思
拉结墓今昔
死海古卷的发现与面世
圣土上又一朵宗教之花
吊特洛伊古战场
中东的古罗马剧场
到底是教堂还是清真寺?
悠悠比布鲁斯
追寻爱与美女神的行迹
人物篇
“中国戈登”毙命喀土穆
“顽石”总理沙米尔
佩雷斯的中国情
奥尔默特一家与中国
一个天生的叛逆者
以色列诗坛失盟主
巴勒斯坦名门斗士
巴勒斯坦民族诗人达尔维什
拉加卜再造“法老纸”
丹青缘
两次采访卡扎菲
笔辣心慈的讽刺大师
后记
……
序言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到中东地区工作,访问那么多中东国家,同中东人士建立起那么多的感情联系。
每谈到这个话题,我就不由想起一位智者的名言:历史总是同人开玩笑。有时你想进入这个房间,结果却走到另一个房间。我原本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转行从事新闻工作,已是从一个房间误入另一个房间。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原来在黑非洲当记者,后来想转到英国或美国,未能如愿,偏偏来到异常陌生的中东地区。这是再一次从—个房间误人另—个房间。
那是1989年2月,我奉命踏上前往开罗的途程。新华社在那里设有一个中东总分社,统一组织和指挥设在中东地区17个国家的分社的新闻报道工作。在总分社任职三年,我走访了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国家,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参与组织和指挥了海湾战争及战后中东和会的报道,并在我国同以色列正式建交之前,三次衔命访问这个犹太国家,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了一点投石问路的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或者说环境中,我对中东问题的复杂性逐渐有所了解。而越是了解,就越觉得事情复杂,越感到诸多问题令人迷惑难解。
“中东”是欧洲人创制的一个政治地缘称谓。从15世纪起,欧洲列强加强对外扩张。他们以欧洲为中心,将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称为东方。而东方以距离欧洲的远近又有近东、中东和远东之说。后来,欧洲以外的人也承袭了这种说法,视之为专门的地缘政治概念。
文摘 插图:


山川篇
苏伊士运河的悲欢
踏上苏伊士运河的堤岸,看着那滔滔流水,我的脑海中闪现这样一个问题:河床中流淌的到底是什么?一时间,历史的镜头和现实的场景竞相交叠,浮现出这样一个答案:既有昔日悲愤的血汗,也有今天喜悦的泪水。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北起地中海边的塞得港,南止红海旁的陶菲克港,全长190多公里。运河通过地中海和红海连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紧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这样的运河,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埃及东北部是非洲和亚洲的接壤地带。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认识到在那里修建运河的必要性。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苏努塞尔特三世曾主持开凿运河,通过尼罗河及其支流把地中海与红海连接起来。这条“法老运河”开工仪式的画面,至今仍保留在埃及南方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正面的墙壁上。这是埃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可是,运河四周都是沙漠,狂风卷黄沙,这条运河不久就被阻塞。后来的埃及法老,还有入侵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都曾设法疏通,但没有成功,到公元8世纪竞完全毁弃。
现在的苏伊士运河,缘起于现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公元15世纪,葡萄牙人急于前往传说中“遍地是香料和黄金”的东方。他们发现了绕过南非好望角直达那里的新航道。但是,这条航道毕竟绕路太多,耗时费力。因此,后来的法国人和英国人都想寻找一条捷径。1798年,拿破仑进占埃及,指示部属对可能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地峡进行测量。1832年,法国外交官兼工程师费迪南德莱塞普正式提出在这个地峡开凿运河。1833年至1837年,他在开罗任领事,极力接近并讨好埃及统治者,以“打通关节,成就大事”。1854年11月,他如愿以偿,从新任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那里获得开凿与经营运河的“特许权”。四年后,他发起成立主要由法国和埃及私人出资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1859年4月25日,运河的修建在现今的塞得港破土动工。河道的走向没有选取贯通地峡的最短直线距离,而是利用天然的湖沼洼地,将沿途的曼扎莱湖、提姆萨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串连在一起。虽然河道出现多处弯曲,但却大大缩减了施工量。
我参观过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亚城的运河博物馆。那里保存的资料说,为开凿运河,公司从埃及各地雇佣了大量奴隶劳工。他们掘地
……
后记 这是本人继《多彩的非洲》之后的又一本国际题材的散记性文字。顾笤思义,这个集子的内容都是有关中东的。其中有些篇什在《那两方神奇的土地》中刊用过,这次作了删改或订正。
集子中的五十多篇文字是十多年间断断续续写成,长短不一,体例不拘,也许显得有点杂乱。人说“文章贵天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此结集时未再多加“梳理”与“统筹”,或可免却矫饰之嫌。这样说实为一种自我解嘲之词,恐怕难以掩饰学疏才浅之真情。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这里自己不妨先行点破。
本书的写作得到诸多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的帮助和鼓励。徐向群、王铁铮、李红旗、唐继赞、顾正龙、赵竹修、拱振喜等友人,或提出建议,或提供资料,或审核文稿,隆隋厚谊,委实可感。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忱。
本书的出版得到同为中东问题专家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的大力支持,得到新世界出版社领导的热情相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本人只是“奉命”从事过一段中东问题的新闻报道和研究工作,对极其错综复杂的中东问题涉足不深,理解不透。因此,书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舛误,诚祈读者不吝指正。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