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早期道教教职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08 04:26:35 作者:

 早期道教教职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7522585/9787807522584
条形码:97878075225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早期道教教职研究》依据道教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早期道教组织制度中的教职设置状况这一视角人手,通过对记载早期道教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与分析,在考察早期道教各个时期的道教教团组织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早期道教所设教职的来源、名称,教职所承担的基本职能,教职晋升的条件,及由此对道教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作者简介 丁强,1970年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2000年考入四川大学宗教所攻读宗教学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中国道教,2003年7月取得哲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于四川大学宗教所师从潘显一先生,继续宗教学博士阶段的学习,专业方向为中国道教。2006年9月进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教学工作。自2002年至今,已公开发表论文六篇。
编辑推荐 《早期道教教职研究》是对早期道教的教职进行系统探讨的专题性研究论著,主要以早期道教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考察了早期道教教职的来源、早期主要道教派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教职情况。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界定及教职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早期道教教职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早期道教信徒的来源
第一节 道教前史中的神职
一 巫
(一)巫及其历史
(二)巫与道教的产生及道术的来源
二 阴阳家
三 方士
第二节 《太平经》的“种民”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汉末太平道与天师道教团活动及教职
第一节 太平道
一 太平道的教团及特点
二 太平道的教职:大贤良师、三公、八使、渠帅
第二节 天师道
(一)天师道的教团及特点
(二)天师道的教职:天师、祭酒
第三节 三国魏时天师道道团的情况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上清派与灵宝派道团——以家族为中心的师徒制传教
第一节 天师道在士族中的传播
第二节 上清派与灵宝派在师徒制下的传教活动
(一)上清派
(二)灵宝派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种民——特殊的宗教群体
第六章 南北朝道团与教职的系统化建设
第一节 系统宗教管理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道教戒律、受篆
(一)戒律
(二)受策
第三节 道馆的建立与相关的教职
(一)道士
(二)宫观管理者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本书是对早期道教的教职进行系统探讨的专题性研究论著,主要以早期道教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考察了早期道教教职的来源、早期主要道教派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教职情况。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研究角度的系统性上看,本书中所述早期道教教职方面的问题,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上溯道教初创时的教职人员的成分构成,明确作为早期道教神职来源的巫、阴阳家与方士各自的演变史、功能及与道教的关系;其次,就道教成立后(汉末至魏晋)出现的太平道、天师道、上清派与灵宝派的各派,结合其教团组织制度,分别对其所存在的教职情况加以论述,进而揭示这些教职的设立与其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阐明道团发展的特点;最后,以道教在改造和充实时期(南北朝)对道教组织形式的丰富和完善为入手点,具体探讨了道士入门、晋升所受的篆与戒律及道门中负责日常教务的教职名号及其职能。本书的研究视角,既可以从宏观上体现道教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使文理线索清晰,又便于从微观上把握不同时期教职的具体情况,重点得以突出。
文摘 第四,在传播的范围上,上清派多在上层士族中传播,且其传播的形式以士族家族为中心展开。在《上清经》的创制和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其事的主要是一批江东士族,以上清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丹阳许氏而言,东晋南朝时的许氏家族在当时的官僚体制中都身居一定的职位,且从其婚姻关系来看,与同郡的不同姓氏,如葛氏、陶氏、华氏也多有联姻,在东晋南朝社会地位分明,讲究婚宦交游次序的社会中,这种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无疑为上清派的传播带来了很大便利.加之许氏、葛氏、陶氏、华氏皆为吴地奉道世家,上清派以一种家族信仰的形式来传播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讲到了上清派道法所具有的特征,也特别提出上清派在知识阶层当中受欢迎的情形。由此可见东晋南朝时的道教,与汉魏时的不同,道流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分量加强,而这应是许多士人信奉道教的结果,也是道教为适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改变。
(二)灵宝派
关于灵宝派的创始者,依葛洪《抱朴子》的说法,是三国时的左慈,《抱朴子内篇》这样记载:“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葛玄),又从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夜丹经》一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先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举诸口诀不书者。
后记 起初,我是想写一篇关于早期五斗米道的教职“祭酒”的来源及考释的文章,拿这个题目拟成提纲后,交由我的导师潘显一教授,请他给我指出问题。潘先生看完,即敏锐地指出这类文章最好是以较短的文章出现为适宜,而对长篇的论文来说,可能会由于缺乏材料,写作篇幅难以达到要求,并嘱托我再好好想一想,以能够既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又能兼顾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与要求为原则。而仅隔两天,我还在为选题发愁时,潘先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告诉我,看是否可以从早期教职的角度入手,把对从道教创立至魏晋改革这一段时期的情况都纳入考察的范围,因为这样一方面比较符合道教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较容易把握一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研究视野,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及普遍性,为以后的继续深入打下一个基础。从潘先生简短而又明确的提示中,我豁然开朗,题目才算定下来。在后来写作的过程中,潘先生仍多次给以相应的指导直至论文的完成,可以说本人的论文的写作多得益于我的导师潘显一教授的不吝赐教,始能付梓。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