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0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5101207
条形码:97871051012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兰州大学民族学精选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内容包括当代跨国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变异特征、民族文化的变异与文化构建、跨国民族文化政治内涵、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的境外同族的政治文化变异、历史上蒙古族、哈萨克族、卫拉特蒙古族分之的跨国迁移及文化变异等。
编辑推荐 《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变异的特征和中国的“全球化文化想象”
第二节 当代文化变异的时代特征与构建中华现代文化社会结构
第三节 本书的智囊价值与学术价值追求
第二章 当代跨国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变异特征与构建地缘综合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当代民族政治亚文化变异的特征
第二节 三种不同制度国家中的跨国民族问题与引发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跨国民族与构建地缘综合安全保障体系的“双翼结构”
第三章 民族文化的变异与文化构建
第一节 民族文化变异的内涵、类型与动力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文化构建
第四章 跨国民族文化政治内涵及其文化变异的社会制约因素
第一节 跨国民族文化政治内涵的特殊性
第二节 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的社会制约因素
中篇 史例篇
第五章 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的境外同族的政治文化变异
第一节 古代中亚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异
第二节 古代中亚政治文化中的宗教政治化特征
第三节 中亚政治亚文化的分立主义特征及其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六章 历史上蒙古族的文化变异与内外蒙古的异向发展
第一节 从文化变异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内外蒙古异向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内外蒙古文化异向变迁的教训与启迪
第七章 卫拉特蒙古族分支的跨国迁徙及文化变异
第一节 斡亦剌惕分支的涵化和宗教信仰变异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族分支的往返跨国迁徙与民族心理的变迁
第三节 境外卡尔梅克人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变异
第四节 卫拉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迪
第八章 中国哈萨克族跨国的内徙特点与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哈萨克族跨国的内徙内聚特征
第二节 解放前后哈萨克族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三节 哈萨克族阿克塞分支社会变迁与和平跨居
下篇 比较篇
第九章 国外跨国民族分裂动乱的类型及其文化因素比较
第一节 国际跨国民族的分立动乱与复杂的文化心理因素
第二节 中国西北与境外邻国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对同源民族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第十章 中外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与政策比较
第一节 中国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模式与主流文化底蕴的关系
第二节 国外几种和平跨居政策与模式
第三节 维系跨国民族和平跨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后记
……
序言 兰州大学走过了一百年的峥嵘岁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也快十年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献给哺育我们成长、关心我们工作的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全体师生。
民族学在兰州大学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与许多兄弟学科相比,他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因此他曾被忽略过、轻视过,不过这个有极强活力的生命,终于还是在兰州大学这块沃土上坚强的成长起来,为自己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至今,兰州大学的民族学已经是博士学科一级授权点,拥有五个二级博士点,同时是国家重点学科。作为民族学科的载体,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成长壮大,成为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的研究型实体。
不到十年的岁月里,在中心的老师们辛勤耕耘下,仅由中心老师及他(她)们指导下写出的民族学专著就达八十余部。现在摆在您面前精选出的这套文库,就是这些年来,中心师生用知识、智慧和汗水辛勤浇灌出的部分成果。当然,“精选”者,仅指从上述八十余部专著中精心选出者之谓,并非一定是精品。但是我们有信心,经过我们的扎实工作和潜心研究,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精品问世。
借本文库出版之际,还想就当前我国民族学的发展,说一些心得和体会。
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变异的特征和中国的“全球化文化想象”
1992年10月24日,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的一篇致辞中郑重宣布:“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虽然当代所有国家几乎无不把视角对准了现今世界这个最重要的国际现象——全球化,当代人也无人不使用“全球化”这一新潮词汇,但是对全球化的理解和概念的选择却各自不同或相去甚远。
我们所见到的关于全球化的典型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意见认为,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全球化即西方文明化,如菲利浦英格哈德就宣称:“全球化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有的公开宣称“西方世界可以使其他欠发达地区文明化”,但必须依靠“征服和扩张”,加上将西方“价值观向这些地区的扩散”,才能使“第三世界从不发达阶段成长到资本主义民主、富足和大规模消费阶段”。显然,世界上很多国家不可能接受这种资本主义一元论的全球化“第三世界文本”。这类观点把全球化看做是冷战后意识形态的终结,看做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同步过程,也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各国全盘西化的过程,认为发展中国家将全面沿袭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制度文化模式,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与娱乐方式,都将与西方国家一元化,这便是他们的全 另一种意见强调全球化是经济技术资源的全球化传播流动和全球范围相互依存的增加,即强调全球化的经济内涵。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说:“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强。”这种观点强调的第一个层次是全球化的三个重点领域,即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强调的第二个层次是这些领域的规模增加、技术广泛传播而相互依存增强的一种全球运作机制。
再一种意见则较强调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即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如 有的海外华人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冷战结束后,跨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或‘世界系统’,同时也指通讯技术革命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情形。全球化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文化生产与商品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潮等各个领域中,文化与商品的密切结合,渐渐形成了充满着内在矛盾与悖论的‘全球化文化想象’。”并认为全球化文化想象理所当然地包括
……
后记 本书选自原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研究丛书”,系该基地的重点科研项目。原丛书编委会主任为兰州大学杨恕副校长,该基地杨建新主任为学术顾问,丛书主编为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导师马曼丽教授。本书原出版时间为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