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

发布时间: 2010-03-09 02:29:14 作者:

 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泠印社
页码:130 页
出版日期:1994年03月
ISBN:9787805171326
条形码:97878051713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作者王羲之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度过青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家族中学书气氛极浓,且多俊杰之士。伯父王导以行草兼妙,见贵于当世,父亲王旷善隶书,叔父王虞工于草隶飞白,堂兄弟王洽、王恬、王劭、王荟,侄儿王功、王珉,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都善书法。王羲之十二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他即能有所领悟。后他随卫夫人(三国时魏太傅钟繇的弟子)学习书法,卫夫人初见他的笔迹,即惊叹不已,说:「此子必蔽吾书名矣,」晋室南渡后,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潜心学习前辈书家如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钟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并受到家族中能书者,尤其是父辈中的书法高手的影响。由于他能「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并最终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绝妙境地,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古今中外,凡喜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东晋以来凡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几乎没有不直接或间接地受过他的书风影响的。
作者简介 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三0七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享年五十九岁。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生于「王、谢」豪门贵族之家,但平生不乐意做官,且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四十多岁时便开始过隐居生活。在政治上,他深受伯父王导的影响,不主张北伐,意欲保住长江以南的偏安局面,但对当时的腐败政治多有不满,提出过一些反对意见。从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出发,他在一定程度上关心人民疾苦,曾开仓赈济饥民,并要求减轻赋役。王羲之晚年徜徉山水间,追求「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内心澄静」的境界,然而仍关注朝政,于国事未能去怀。
编辑推荐 《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由西泠印社出版。
目录
《圣教序》拓本
《圣教序》的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
捺点挑折
《圣教序》的偏旁部首
《圣教序》的用笔结体
牵丝弱结 布白变化
笔画替代 结体方圆
笔顺变化 纵横取势
放笔取势 结体错位
连断变化 结体重轻
局部省略 重复结构
同字异形表
……
序言 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三。七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享年五十九岁。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生于「王、谢」豪门贵族之家,但平生不乐意做官,且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四十多岁时便开始过隐居生活。在政治上,他深受伯父王导的影响,不主张北伐,意欲保住长江以南的偏安局面,但对当时的腐败政治多有不满,提出过一些反对意见。从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出发,他在一定程度上关心人民疾苦,曾开仓赈济饥民,并要求减轻赋役。王羲之晚年徜徉山水间,追求「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内心澄静」的境界,然而仍关注朝政,于国事未能去怀。
王羲之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度过青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家族中学书气氛极浓,且多俊杰之士。伯父王导以行草兼妙,见贵于当世,父亲王旷善隶书,叔父王虞工于草隶飞白,堂兄弟王洽、王恬、王劭、王荟,侄儿王功、王珉,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都善书法。王羲之十二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他即能有所领悟。后他随卫夫人(三国时魏太傅钟繇的弟子》学习书法,卫夫人初见他的笔迹,即惊叹不已,说:「此子必蔽吾书名矣,」晋室南渡后,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潜心学习前辈书家如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钟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并受到家族中能书者,尤其是父辈中的书法高手的影响。由于他能「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并最终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绝妙境地,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古今中外,凡喜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东晋以来凡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几乎没有不直接或间接地受过他的书风影响的。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