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象群迁移的时候

发布时间: 2010-03-09 02:50:47 作者:

 象群迁移的时候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0793601
条形码:97875007936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人与动物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象群迁移的时候》讲述了:《儿童文学》由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联合创办,风雨四十多年,哺育三代人,其麾下曾先后汇集了几代最有名望的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目前月发行量已超过100万册。《儿童文学》只收录纯而又纯的纯文学作品。冰清玉洁,品位高雅,可读性强,既教读书,又教做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读者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儿童文学》编辑部将以前发表在该刊上的动物小说编辑、整理成册,出版了这套“人与动物系列丛书”,希望能给少年读者带来一份的美好而奇异的阅读体验,引导少年读者思考自然、社会,还有人生。
媒体推荐 就神经体系而言,高等动物和人类没有根本的区别……低等动物和人类一 样,感觉得到压力、痛苦、喜悦和悲伤。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从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的伟大与否和道德进 步的程度。
  ——甘地(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
如果想不让情感枯竭,就要学会关怀动物。因为,如果一个人对动物冷酷 无情,那么他对其他人也会一样。从一个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略晓 其善心。
  ——康德(德国哲学家,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人类对动物了解越深,就越发反思自己。认识人性,也应该通过认识动物 性采完成。
  ——朱自强(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儿童文学》推出的“人与动物系列丛书”太精彩了,它们小巧精致,便于携带,我把它们装在书包里,一下课就看上几页……我妈妈说,这套书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是课堂学习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回到家里,妈妈还和我抢着看呢!
  ——司马嫣然(12岁,《儿童文学》fans,初一学生,语文科代表)
编辑推荐 《象群迁移的时候》:聆听大自然的野性呼唤,感受生命的爱与激情。
目录
主编寄语
为中国的动物文学创作加油(序)
象群迁移的时候
紫色
四号公马
与狼共舞
猎人的故事
留守令公山
刺猬风波
雷鹏

大脚怪轶事
羊泪
野人谷
擒野牛记
草原猎狼
逮猴儿
袋鼠酋长
土丘上的悲喜剧
银鼬
一只猫的独白
最后一枪
一只狼的14天
……
序言 《儿童文学》杂志社要将20多年来《儿童文学》上发表的描写人与动物生活的作品结集出版,名称就叫“人与动物”系列丛书。我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对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动物文学创作而言,此举颇具意义。
“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儿童文学应该处理的重要主题。我在新近出版的《儿童文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进行新的分类时,就将“动物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七种类型之一,单独划分出来,目的是凸显儿童文学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凸显儿童与儿童文学中表现的“动物”存在的密切关系,展示拥有动物文学的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是人类思想和艺术的智慧进化到所需要的高度以后,才可能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与一般的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展示的现代性是有高度的,是超前的。在人类认识自身的心灵的历史进程中,对儿童和动物的发现,是两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儿童的发现,使人类得以克服成人本位观念,而动物的发现,则促使人类摆脱人类沙文主义思想。
文摘 泼水节那天,密云岭一带原始森林中发生了一次地震。大地摇晃了几下,山没有坍,房没有倒,却惊动了祖祖辈辈在那里栖养生息的一群大象。大象开始向边境方向迁移。据猎人报告,象群离国境线只有一百多公里了。按照大象行走的速度推算,一个昼夜就会越出国境。自治州党委和省动物研究所得到消息后,立即请求边防部队某部支援,无论如何要阻止大象出境,但不能伤害象群,还要设法把这些庞然大物引到一百多公里远的勐捧自然保护区去。
零点钟,董团长接到军分区指示后,立即命令曼岗三连强行军赶到南梭江一带堵象。但是,曼岗离南梭江有八十多公里的牛毛细路,董团长怕三连赶不上象群,就又直接打电话给离密云岭最近的鹭鸶谷查线班,叫班长吴杰生马上带领全班三名战士前往密云岭,阻止象群移动,等待援兵到来。董团长自己则带着警卫排,沿着国境线搜索前进。三支队伍像个“个”字型,焦点集中到宝贝象群上。
单说鹭鸶谷查线班四位边防战士,经过半夜急行军,在朝霞给大地穿上彩衣的时候,进入了密云岭,来到野牛凹。身材不高、但结实得像棵树墩的吴班长查看了军用地图,根据象群走路不拐弯的特点,决定在这条必经之路上等待象群。新战士鲁新海放下枪就悠然地吹起口琴。他是上海人,听说要和象群打交道,高兴极了,忍不住对身旁一个长得精精瘦瘦的战士说:“孙猴子,我小时候跟妈妈到马戏场看驯象表演,大象不但会敬礼,鞠躬,摇铃铛,长鼻子还会吹口琴。待会儿,咱也逮只象训练训练。”
孙猴子本名叫孙有志,是通信连出名的淘气鬼,攀陡壁爬高树是他的拿手好戏,还能倒着身体从几丈高的电线杆倏地滑下来,因此大伙送给他这样一个雅号。此刻,孙有志看看鲁新海手中的口琴,拍拍鼓鼓囊囊的裤兜说:“我把昨天老咪涛给我过泼水节吃的两只大山桃也带来了。碰到猴子,我总得给兄弟们一份见面礼呀。嘻嘻。”
“你们可别尽想美事了。大象可厉害啦,它鼻子一扫,大树就被拦腰切断;它脚一跺,地上就出现一口深井。”卫生员岩温罕故意吓唬鲁新海和孙有志。他是个傣族战士,爷爷和阿爸都是威震山林的“盘巴利”,他从小就跟着阿爸到森林里去捡木耳,找砂仁。阿爸逮马鹿打狗熊时,他就帮阿爸扛铁夹子拿火药葫芦,算得上是个 “森林通”。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