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806799877
条形码:97878067998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萌芽书系
内容简介 《神的密码》是巧合,还是预谋?2004年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息,在印度的马哈巴利普兰,曾经汹涌的海水缓缓退去,露出原本深藏在沙下的大片遗迹。一时间,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两千多年前的遗迹石刻重见天日后引起一片哗然,被海水侵蚀却依稀可辨的古老梵文令人毛骨悚然,莫非这场防不胜防的大海啸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预言?看那多如何抽丝剥茧,逐一破解“神的密码”……那多的推理悬疑小说喜欢借助于新闻事件背景大胆虚构,由此展开无数充满悬念的神奇故事,并把它镶嵌在超越时空的画面中。惊奇的文字组合、宏大的故事场面、一浪高过一浪的悬念,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与地方给你视觉的冲击和思想的起起伏伏,足以引领你体验一种超级想像的极度冒险!
作者简介 曾经是一名国家公务员的那多,因为对睡懒觉的迫切生理需要,跳槽到了媒体,成为一名记者。而等到懒觉睡厌的时候,那多又对记者这项最自由的工作感到不自由,所以只好辞职在家一心写作。由于向来想像力丰富,夜晚穿梭在一个个梦境之间,一切真实在那多脑中都会形成奇幻的映射,而新闻记者写文章却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一丝不苟,强烈的反差终于在某一天找到突破口,火山般喷发出来,变成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新奇的幻境在那多脑中不断形成,有的神秘而诡异,于是有了“那多灵异手记”;有的荒诞而搞笑,于是有了《那多三国事件簿》;有的在宿命中上演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于是有了《星座爱情小说》。那多变幻着角色,在各个幻境间跳跃,不亦乐乎。对许多一辈子只有一两次风格突变甚至一个风格到老的作家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而对于那多来说,却是天赋和激情的自然流露。
那多对自己的作品只有一个要求:好看。对那多而言,只要读者觉得好看,已经足够
媒体推荐 书评
“那多灵异手记”让读者在现实与幻想中进行奇妙的冒险。
——上海《新闻晨报》
以一则新闻为起点,加上强大的想像力,就构成了那多风格。
——《钱江晚报》
那多习惯以真实的新闻开篇,努力营造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环境,然后
讲一个充满悬念的幻想故事。他用幻想映照现实,以现实丰富幻想的艺术手
法,让读者分不清真实和虚幻。
——《吉林日报》
那多小说在现实中寻找悬念,用现实给悬念解释,十分吸引人的眼球。
——《解放日报》
那多的作品情节环环相扣,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营造出一个个玄机暗藏
而又充满想像的空间。
——《文汇报》
“那多灵异手记”在细节上的揣摩,使读者在理智上不相信故事,在情
感上却认同故事。这种矛盾的产生,就是作者那多的成功所在。
——《长春日报》
编辑推荐 《神的密码》有人爱财,有人爱名,有人爱色。这些当然大家都喜欢,但最诱惑的是,却是真相——只有少数人知道,把全世界都蒙在鼓里的真相。作者以真实的新闻展开想像,努力营造一个真实的故事,使读者有了充满想像的空间,那就是真相。
目录
一 马哈巴利普兰预言/001
二 神秘的来访者/041
三 密码现身/063
四 谜面/085
五 那多的邀请/105
六 地球大搜索/131
七 再见张明/155
八 谜底/179
……
序言 《萌芽》杂志创刊四十八年了,培养青年作家始终是这本杂志的宗旨之一。二十年前,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外延形象》就是作为“萌芽丛书”之一种,由萌芽编辑部编辑、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那是在哈华同志当主编的时候。后来曹阳继任主编,依然曹随萧规,继续编辑“萌芽丛书”。出书,是青年作者继发表单篇作品之后在创作上的又一个新台阶,对青年作者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后来,由于社会发生了变化,出版业进一步市场化,编辑出版“萌芽丛书”也就被迫中断了。
近年来,《萌芽》杂志终于走出低谷,重新恢复了在大中学生中的权威地位,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学品牌。新作者只要在《萌芽》连续发表作品,或者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就会立刻崭露头角,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也会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为了让一些确有才华的年轻人更集中、更全面地展示他们的文学成果,也为了让年轻的读者们读到更好的他们喜欢的书,我们决定恢复过去的传统,为年轻作者编辑出书。
文摘 书摘
印度沿海水底古城马哈巴利普兰所在地是海啸灾区之一,海啸过后,该
城镇附近露出三个石结构、上面都刻有精细动物的画像。这是因为海啸过后
,覆盖在石结构上的沙层被冲走。印度考古研究所高级考古学家萨蒂亚穆蒂
说,这些结构,可能属于这个建于七世纪的港口城市。
这个古城早就因其古老、雕刻精致的海岸庙宇而闻名。这些遗迹被列为
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地区,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印度教朝圣者和游客前来朝
圣和观光。据早期英国旅游作者的记载,该地区还有七座塔,其中六座沉入
了海底。
萨蒂亚穆蒂在马德拉斯接受美联社电话访问时说: “海啸过后,露出
一件浅浮雕,似乎是一座寺庙外墙的一部分,或那座古代港口城市的一部分
。我们的发掘工作将会揭开更多谜团。”
《中新网》2005年2月19日
每一篇手记的开始,我都会把新闻放在最前。作为上海晨星报社的一名
记者,我接触到了隐藏在这些新闻背后的事件,这些新闻就好像一株株藤蔓
,顺着它们,我摸到了深藏在地下的、巨大而惊人的果实。于是我从这些人
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的新闻开始,有所保留地,讲述你们完全无法想像的故
事。
这次的藤蔓,有两株。
今天,任何一个生活在文明世界里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第一株藤蔓,
相信就算在一百年之后,都会有许多人记得这场浩劫。而第二株藤蔓则弱小
得多,它在前者巨大的阴影里生长出来,作为这场浩劫的副产品,或许并没
有太多人关心。
我是从新浪网上,看到那片从海水中露出的遗迹的,对于这类带着古老
神秘色彩的考古发现,出于个人的兴趣,我一向都比较留心,所以很认真地
把整篇新闻看完。
仅此而已,对一个记者来说,看绝大多数的新闻都一扫而过,或只看个
标题就足够了。
所以我当然不可能料想到,不久之后这片遗迹会变成一株小小的藤蔓,
可是我顺着它摸到的并不是果实,而是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让我意识到了第一株藤蔓,是的,那竟然不仅仅是一场劫难!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