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

发布时间: 2010-03-09 03:49:08 作者: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30250826/9787030250827
条形码:97870302508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系统化研究人手,运用系统理论、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经济学理论、游憩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等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结构、演化与品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整合的价值取向、整合的机制与模式、整合的方法与策略等。最后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进行了实证研究。《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力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城市游憩空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合框架。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适合于从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旅游规划、地理学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参考,并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冯维波,男,1966年生,四川西充人,200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已在《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园林》、《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项目30项,获得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及人居环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2 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1.1.3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
1.2 有关概念的使用与界定
1.2.1 休闲与闲暇
1.2.2 游憩与旅游
1.2.3 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游憩空间
1.2.4 分析与整合
1.3 中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1.3.1 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1.3.2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1.1 系统思想的发展简史
2.1.2 系统的基本特征
2.1.3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2.1.4 系统论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的启示
2.2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2.2.1 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2.2.2 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
2.2.3 有关城市景观与城市意象的理论
2.2.4 有关城市空间场所的理论
2.2.5 有关城市生态的理论
2.2.6 有关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
2.3 游憩理论
2.3.1 娱乐游憩理论
2.3.2 游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3 环城游憩带理论
2.3.4 游憩商务区理论
2.3.5 时间地理学理论
2.4 经济学理论
2.4.1 供求平衡理论
2.4.2 空间竞争理论
2.4.3 增长极理论
2.4.4 公共选择理论
2.4.5 经济外部性理论
2.4.6 休闲经济学理论
2.5 环境行为理论
2.5.1 环境认知理论
2.5.2 行为动机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分析
3.1 对结构的理解
3.1.1 结构作为一种秩序
3.1.2 结构作为一种组织
3.1.3 结构作为一种过程
3.2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与结构层次
3.2.1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划分
3.2.2 城市游憩空间要素及层次构成
3.2.3 影响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层次的因素
3.3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
3.3.1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组成单元
3.3.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划分
3.3.3 城市游憩空间理想结构模式探讨
3.4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特征
3.4.1 复杂性
3.4.2 多样性
3.4.3 渗透性
3.4.4 半网络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分析
4.1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动力系统
4.1.1 动力主体
4.1.2 动力媒介
4.1.3 动力作用
4.2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机制
4.2.1 集中机制
4.2.2 分散机制
4.3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规律
4.3.1 城市游憩空间地域分异规律
4.3.2 城郊游憩空间渐进推移规律
4.3.3 城内游憩空间充填置换规律
4.4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模式
4.4.1 城市广场演化模式
4.4.2 RBD演化模式
4.4.3 环城游憩带演化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分析与评价
5.1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分析
5.1.1 游憩活动支持
5.1.2 游憩形象认知
5.1.3 游憩运行保障
5.2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
5.2.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确定
5.2.3 实证研究:以重庆磁器口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价值取向
6.1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提出
6.1.1 《北京宪章》的启示
6.1.2 当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维护公正,追求效率
6.2.1 公正与效率的基本含义
6.2.2 公正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6.2.3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是追求公正还是效率
6.2.4 可持续发展是公正与效率有机整合的节点
6.3 保存城市记忆,体现时代精神
6.3.1 尊重历史文化,保存城市记忆
6.3.2 弘扬人文关怀,体现时代精神
6.4 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形象为基础
6.4.1 满足游憩需求,合理配置产品
6.4.2 突出产品特色,优化主题形象
6.5 发展经济,维护生态
6.5.1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6.5.2 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6.6 本章小结第7章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范畴

第7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范畴
7.1 城市游憩空间在不同规划阶段上的整合
7.1.1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7.1.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问整合
7.1.3 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7.1.4 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7.2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的整合
7.2.1 城市游憩空间与周围建筑的整合
7.2.2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交通的整合
7.2.3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自然环境的整合
7.3 城市游憩空间内部的整合
7.3.1 功能的整合
7.3.2 资源-产品-主题-形象-市场的整合
7.3.3 历史与现实的整合
7.3 4 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整合
7.3.5 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游憩行为空间的整合
7.4 本章小结第8章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机制与模式
8.1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机制
8.1.1 经济机制
8.1.2 文化机制
8.1.3 生态机制
8.1.4 管理机制
8.2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模式
……
第9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方法、策略与步骤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
第11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意识的增强,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与建设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认识和解读城市游憩空问?如何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游憩空间?这不仅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本书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系统化研究人手,力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城市游憩空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合框架。
本书基于系统的思想,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综合交叉性以及宏观层次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游憩空间的分析与整合问题,同时把其他各种角度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运用系统理论、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经济学理论、游憩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等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结构、演化、品质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合框架,包括整合的价值取向、整合的机制与模式、整合的方法与策略等。最后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本书在阐明了选题意义、有关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问的分析与整合两大内容。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①结构分析。在了解“结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划分、结构层次、结构模式以及结构特征等,归纳总结出了城市游憩空间理想结构——“极核一组团一扇形一环状”复合蛛网模式,其目的在于从空间的角度来认识城市游憩空间是什么。②演化分析。主要分析研究城市游憩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以及模式等,其目的在于从时间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城市游憩空间是什么。③品质分析与评价。在对构成城市游憩空间品质的游憩活动支持、游憩形象认知与游憩管理保障等三个层面的分析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84个三级指标所构成的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磁器口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其目的在于从品质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样的城市游憩空间是最佳的。
文摘 插图:


第2章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早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把“系统范畴”提到普遍方法论的高度,并用系统的方法构建了其哲学体系。-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贝塔朗菲,他对生物学传统研究方法——孤立的因果分离的机械刻板模式大为不满,提出了“机体论”概念,强调要把生物机体视为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1945年,他出版了《关于一般系统论》一书,树立了系统论的地位,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贝塔朗菲,1987)”。系统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1.1 系统思想的发展简史
系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方式,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时期。
古代的系统观念。“系统”一词来自拉丁语“system”,即“群”或“集合”的意思。古代的系统观念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原意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不过在当时尚未成为一个且右确宗科学含义的概念。
后记 推案停笔,抬头望窗外,一轮弯月正悬挂在天边,远处绵延起伏的歌乐山在淡淡的月光抚摸下已安然入睡,楼下银白色的嘉陵江低吟着潺潺的流水声蜿蜒东去,初冬的山城是如此安详与宁静。此时此刻,我心中却荡漾起了无限的忧伤与感慨。忧伤的是我最崇敬的博士生导师黄光宇教授已离我们而去,未能看见学生的书稿;但欣慰的是学生仍沿着先生所指的方向,遵循先生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此书。在此,我要把它献给先生,以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怀念。是先生把我引进了城市规划的大门,使我了解到城市规划学科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是先生把我引进了做学问的殿堂,使我更加勤勉严谨,不断进取。感谢先生,还要感谢先生背后默默奉献的师母——袁文琼女士,她以博大的母爱给予我们家的温暖和生活的帮助。先生和师母的教诲、关怀,我将铭记在心,它们将作为人生的厚赠永远伴随着我,永远鞭策着我。
黄先生去世后,由龙彬教授继任我的指导老师。他是一位性情开朗、与人和善、做事严谨、学问广博的师长,在本书撰写方面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在此,向龙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张兴国教授、赵万民教授、黄天其教授、邢忠教授、李和平教授、阎水玉副教授、杨柳副教授、周茜高工、王萍副教授;感谢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的余颖博士、常延聚、舒沐晖、宋智、毛俊杰;感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张述林研究员、苏维词研究员、郭跃教授、罗仕伟教授、李晴教授、杨华副教授;感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何波高工。
感谢提供宝贵资料的重庆市规划局、烟台市规划局、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沙坪坝区建委、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重庆市磁器口管委会、重庆市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的领导和朋友们;感谢重庆大学B区图书馆、建筑城规学院图书馆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我在成都、上海、北京、深圳、西安、兰州、烟台、南京等地调查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朋友们。感谢家人对我的一贯支持、理解和帮助。
在这做学问的多年中,许多艰苦跋涉的心路历程也将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而化为甘美的记忆。这使我更加明白:没有攻读博士学位和撰写专著的经历,不足以体会什么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足以感悟城市规划学科的广博深远,更不足以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吾将不惧风雨,勇往直前。
夜深人静,流水潺潺,月光洒满窗台,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读书人网 >建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