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432464/9787802432468
条形码:97878024324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武器知识丛书
内容简介 《机载制导武器》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为原则,采用“技术写实”的手法,以大众化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机载制导武器的系统分类、主要特点、组成、工作原理、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红外型空空导弹、雷达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机载制导炸弹、发射装置、地面设备等国内外型号的研制背景、研制历程、工作原理、战技指标、关键技术、装备使用、典型战例等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机载制导武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机载制导武器》既是军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适合于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 《机载制导武器》以介绍机载制导武器的基本构成、一般工作原理、发展历史、典型战例、发展趋势等基本知识为宗旨,重点介绍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开发、研制的典型型号的研制背景、研制历程、研制成果、装备使用的实际情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机载制导武器的特点与分类
一、机载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
二、机载制导武器系统
三、机载制导武器分类
第二节 机载导弹
一、空空导弹
二、空地导弹
第三节 机载制导弹药
一、机载末制导弹药
二、机载末端敏感弹药
第四节 机载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战争的含义及特点
二、机载制导武器在实战中的作用
三、机载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红外型空空导弹
第一节 概述
一、红外型空空导弹的特点
二、红外型空空导弹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三、红外型空空导弹的主要性能指标
四、红外型空空导弹的使用方法
五、红外型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一、典型的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响尾蛇”AIM-9A和AIM-9B
二、国产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第三节 第二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一、第二代红外型空空导弹的典型代表
二、国产第二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第四节 第三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一、第三代红外型空空导弹的典型代表
二、国产第三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三、国产的改进型第三代红外型空空导弹——霹雳9C
四、直升机专用空空导弹——天燕90
第五节 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一、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的技术特点
二、国外先进的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
第六节 红外型空空导弹的使用和派生应用
一、红外型空空导弹的使用
二、派生应用
第三章 雷达型空空导弹
第一节 雷达型空空导弹简介
一、组成
二、特点
三、主要战技要求
四、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制导原理
一、波束制导工作原理
二、半主动制导工作原理
三、被动制导工作原理
四、主动制导工作原理
五、复合制导工作原理
第三节 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
一、国外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典型代表——“猎鹰”AIM-4A
二、国内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霹雳1
第四节 第二代雷达型空空导弹
一、国外第二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典型代表——“麻雀”ⅢB
二、国内第二代雷达型空空导弹——霹雳4
第五节 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
一、国外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典型代表——“阿斯派德”(Aspide)
二、国内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飞雕60
第六节 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
一、国外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典型代表——美国的AIM-120
二、国内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闪电10
第七节 雷达型空空导弹使用战例
一、越南战争使用战况
二、海湾战争使用战况
三、其他战争使用战况
第八节 雷达型空空导弹未来发展
一、战术技术性能改进方向
二、国外正在发展的雷达型空空导弹
第四章 空地导弹
第一节 空地导弹技术特点
一、制导方式
二、战斗部
第二节 通用战术空地导弹
一、典型型号
二、典型战例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机载反辐射导弹
一、典型型号
二、典型战例
三、发展趋势
第四节 机载反舰导弹
一、典型型号
二、典型战例
三、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机载反坦克导弹
一、典型型号
二、典型战例
三、发展趋势
第六节 空射巡航导弹
一、典型型号
二、典型战例
三、发展趋势
第五章 制导炸弹
第一节 制导炸弹简介
一、制导炸弹组成
二、制导炸弹功能
三、制导炸弹的分类和特点
四、基本制导原理
五、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第二节 激光制导炸弹
一、激光制导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二、激光制导炸弹的组成及制导原理
三、激光制导炸弹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GPS/INS制导炸弹
一、GPS/INS制导工作原理
二、雷石6远程制导滑翔炸弹
第四节 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二、美国的制导炸弹
三、俄罗斯的制导炸弹
四、典型战例
五、航空制导炸弹发展趋势
第六章 机载制导武器发射/投放装置
第一节 发射/投放装置综述
一、机载武器系统的组成
二、发射/投放装置的类型
三、发射/投放装置与飞机和武器的接口联系
四、发射/投放装置和武器在机上的配置方式
五、机上投射武器存在的特殊性问题
第二节 机载导弹发射装置
一、要求、功能和组成
二、导轨式发射装置
三、弹射式发射装置
四、投放式发射装置
五、其他类型发射装置
第三节 机载制导弹药投放装置
一、类型和功能
二、组成
三、投放装置的使用情况
第四节 发射装置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二、应用情况
三、发展趋势
第七章 机载制导武器地面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组成和功能
二、分类与配置
三、特点
第二节 第一代地面设备
一、PDl型地面设备
二、PD2型地面设备
第三节 第二代地面设备
一、PD3型地面活动准备站
二、PD9地面设备
第四节 第三代地面设备
一、PD5型地面设备
二、PD5E型地面设备
三、PD9C型地面设备
四、通用测试方舱
第五节 第四代地面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一、新型通用地面设备
二、检测设备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机载制导武器的发展以战争为牵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成果为支撑,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武器装备系列之一。在现代武器装备中,它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几次规模较大的局部战争实践证明,先进的机载制导武器,为夺取战争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书以介绍机载制导武器的基本构成、一般工作原理、发展历史、典型战例、发展趋势等基本知识为宗旨,重点介绍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开发、研制的典型型号的研制背景、研制历程、研制成果、装备使用的实际情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机载制导武器系统的总体概貌,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章涉及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的主体专业,内容翔实具体;第四、第五章内容是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扩展延伸的专业,内容也比较充实。
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是国家专业从事机载制导武器研发的单位。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原大地这块沃土上,从零起步,历经以打基础、上水平、实施跨越式发展为主要内涵的三次创业,已经建设成为专业技术配套,科研手段先进,生产设施一流,可以独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载制导武器系列产品的研究生产基地。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到20 1 o年,同类机载制导武器接近发达国家现役装备水平;2020年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文摘 插图:


德国研制生产的G-7es-T-4于1942年正式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服役的制导鱼雷。美国的Mk一24和德国的G-7es-T-4都是在1943年几乎同时被用于实战的,因而都可以被称为“第一种被用于实战的制导鱼雷”。
现代机载制导鱼雷具有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威力大等特点。
二、机载末端敏感弹药
机载末端敏感弹药是由飞机投放的末端敏感弹药。
末端敏感弹药又称敏感器引爆弹药,简称末敏弹,是一种能够在弹道末端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引导战斗部命中目标、甚至命中目标要害部位或易损部位的具备一定智能的现代弹药。
末敏弹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提出并开始发展的。美国陆军和空军先后研制了“萨达姆”炮射末敏弹、“斯基特”末敏子弹等并投入使用。CBU-97/B传感器引信武器就是采用了“斯基特”末敏子弹的一种机载末敏子母炸弹。在此基础上,美国先后发展了风偏修正子母炸弹(WCMD)和增程型风偏修正子母炸弹(WCMD-ER)系列,使其作战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此后,许多国家也开始研制机载末敏弹。
机载末敏弹的结构比导弹简单,经济性非常突出,而且可以像常规弹药一样使用。
机载末敏弹通常由布撒器和母弹组成。布撒器通常包括敏感器和中央控制器。敏感器的功能是探测和识别目标及目标易损部位,被称为“眼睛”;中央控制器负责驱动控制、信号处理和火力决策等工作,被称为“大脑”。母弹包括弹体、引信、抛射结构、末敏子弹等。
机载末敏弹由飞机带到目标区上空被释放出来,达到一定高度后,在末敏弹弹丸上探测器作用下,能自动搜索、发现、识别、跟踪和摧毁目标。目前,大多数机载末敏弹是将多种先进技术应用到子母弹药领域所形成的一种灵巧弹药。
后记 机载制导武器是一个庞大的武器系统家族,目前世界上已经装备和正在研制的型号有数百种,它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重要的高科技成就,本书限于篇幅,只能对该系统的主要部分作简要的介绍。
本书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河南省航空学会秘书长魏金春、河南省兵工学会秘书长王海东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机载制导武器》编审组全体同志,克服首次承担科普读物写作的困难,同心协力,反复研讨,先后四次统稿,力求做到描述准确,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达到普及国防现代化基本知识、了解当今世界最新国防科学技术成就、进一步支持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目的。
参加本书策划、撰稿、制图、编审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主要人员有:荣毅超、葛森、刘松柏、樊会涛、陈斌、金先仲、郑志伟、赵绍唐、袁鹏、李立名、杨学泰、杨文进、吴兆欣、宋振峰、林忠贤、张宗鉴、辜席传、蒋汉诚、李熙双、李玉林、刘颖、王伯荣、彭明焱、任淼、李德纯、姚立杰、闫冠宇、王万红、张巧淑、张丽霞、冯琳、朱蕾、陈松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编著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其中错误、疏漏、表达不确切等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