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49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
ISBN:9787500575894
条形码:97875005758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教材
内容简介 《小企业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操作》内容简介:自从建国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广大会计人员都是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开展会计工作的。尤其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上遇到什么难题,查阅一下会计制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会计制度中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账户核算的内容(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余额在哪一方及其表示的含义)、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方法,甚至还给出了主要经济业务举例。尽管会计制度有着操作性强的极大优点,但对于初次接触它的会计人员来说,仍然有学习领会和完整掌握方面的困难,因为任何一次会计制度的转换,都是一次破旧立新。
作者简介 于长春,博士后,1952年2月10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主任,会计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
已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编写并出版了《工业会计学》、《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等教材,公开出版《无形资产会计》、《企业纳税实务操作》、《税务会计研究》等专著、工具书20多部。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税务与经济》等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吴少平,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经济运行效率、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管理研究。多年来科研成果颇丰,先后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获首批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
有《经济改革方案多重效益的综合定量评测》等二十余项成果获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0篇;代表作品有《产品设计成本系统优化研究导论》、《新产品开发效益研究导论》、《现代成本管理的数量分析技术》、《企业经营实力与管理实效论观》、《中小企业会计实务》、《会计管理开讲》等。作为常务副主编参加主持完成的大型课题《现代企业模拟市场管理论观——邯钢管理新探》一书,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好评,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词,并分别获北京市第四界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
编辑推荐 《小企业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操作》: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要求
第二节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小企业会计科目与财务会计报告
第二章 货币资金
第一节 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第三章 应收及预付款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第二节 应收账款
第三节 预付账款
第四节 其他应收款
第五节 坏账准备
第四章 存货
第一节 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第二节 存货的收发存核算
第三节 委托代销商品的核算
第四节 存货的期末计价
第五章 对外投资
第一节 对外投资概述
第二节 短期投资的核算
第三节 长期投资的核算
第四节 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六章 固定资产
第一节 固定资产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固定资产取得入账价值的确定
第三节 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第四节 在建工程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第六节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第七节 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七章 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
第一节 无形资产概述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长期资产
第八章 流动负债
第一节 负债概论
第二节 流动负债的核算
第三节 应交税金的核算
第九章 长期负债
第一节 长期负债概述
第二节 长期借款核算
第三节 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四节 债务重组
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第二节 实收资本的核算
第三节 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四节 盈余公积的核算
第十一章 收入
第一节 收入概述
第二节 营业收入的核算
第三节 营业外收入的核算
第十二章 成本与费用
第一节 成本和费用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生产成本的核算
第三节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第四节 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五节 营业外支出的核算
第十三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
第一节 利润的核算
第二节 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三节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第十四章 财务报表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利润表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第五节 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财务报表附注
附录小企业会计制度
参考书目
……
序言 自从建国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广大会计人员都是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开展会计工作的。尤其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上遇到什么难题,查阅一下会计制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会计制度中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账户核算的内容(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余额在哪一方及其表示的含义)、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方法,甚至还给出了主要经济业务举例。尽管会计制度有着操作性强的极大优点,但对于初次接触它的会计人员来说,仍然有学习领会和完整掌握方面的困难,因为任何一次会计制度的转换,都是一次破旧立新。
如果说1992年的会计制度改革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一次成功的模式性转换的话,那么,2001年我国开始的新一轮会计制度改革则是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加强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以及落实《会计法》、治理整顿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次重大举措。从2001年初起,首先在股份公司中率先推行,继而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被广大会计人员所熟悉。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仅适用于非金融企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金融企业采用2001年11月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数量占我国企业法人总数95%以上的小企业,其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约占GDP的50%,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限于其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文摘 插图: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任何会计核算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会计工作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从而使会计核算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企业在确定会计核算的对象时,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在搜集会计数据进行资料的取舍时,都离不开一定的前提条件。小企业会计核算也需要明确其基本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又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做出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虽然是一个理论概念,但对会计实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国在《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都对会计前提条件进行了相应的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会计所要反映的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对象,才能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这样在认定经济业务时,才不会出现混乱。在实践活动中,会计主体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资金独立;二是经济活动独立;三是会计报告独立。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以自身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自己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