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03218886
条形码:97875032188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居留与游走》分为都市训诂、风景散记、城郭聚谈、旅游观点四辑,包括《旅游与旅游者》、《卖出的不是风景》、《斑马线定理》等随笔。
作者简介 范强(1960~),笔名婴父,城市文化学者,郑州市旅游局局长,著有《街巷散步》等。
媒体推荐 后记
居留与游走,这是人类生存的静态与动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谁也超脱不了这两种空间存在形式。本人多年从事城乡与园区建设管理工作,近年又从业于旅游管理,愿意以“居留”与“游走”对应自己的两个工作和好研究领域,并且十分喜欢这一对平实朴素却又内涵丰厚的词儿。曾经与郑州大学工鲁民教授和上海大学王鸿生教授商量,要在“居留与游走”这个题目下共同进行关于城市形象和旅游产业的综合研究。我的这本书先期出笼,干脆就霸占了这个题目吧。两位老兄拿我没办法,只好放我一马,不予追究。
这本书收集了我近四、五年的与专业有关的随笔文稿(纯文学的排除在外),这些文稿曾先后刊登在《中华散文》、《散文选刊》、《城市建设》、《东方艺术》、《跨世纪》、《中国建设报》、《羊城晚报》、《河南日报》、《河南画报》、《郑州晚报》等报纸杂志上。关于旅游方面的文字,是专为“中原旅游网”(www.zztour.com)撰写的,特此说明。“旅游观点”的题目经过整体设计,准备继续写下去,写到100篇以上,将来会加结成一个集子,这是后语。
中国旅游出版社为本书提供出版机会,黄金山先生和胡克红先生不辞辛劳,为我作嫁文裳,谨此致谢。
作者
2001年9月6日,伊河大厦
目录
辑一:都市训诂
宫
园
庭
旗
梯
……
文摘 书摘
西汉人董仲舒,大儒也,有“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为后人所传诵,《汉书董仲舒传》亦有记载。为了精研学问,传道授业,三年间,春夏秋冬依次轮回,白昼黑夜交织替换,气象万于,景色万千,他董先生虽有园圃,却关门不游,闭窗不看。这到底是班固等人的形容之辞呢,还是历史的真实?倘若果然是真实的历史细节,董仲舒又何以弃园子如敝履呢?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园中之物,无非是些水石花木,草长莺飞而已,比屋里,多了一些阳光,多了一些生机,多了一些闲散自在,多了一些自然天趣,既不会教人玩物丧志,也不会让人走火入魔,有什么可怕,为什么把“园”与学习与工作对立起来呢?不但不用远之避之,漠然处之,从园林花木之梅、兰、竹、菊身上,我们还可以分离演析出一些拟人化拟人格化的品格质地用做自我教育的教材。如此小情趣或许董仲舒是从来不以为然,不屑留意的。“无坡真古井”,他似乎从来对人的情感之类兴趣不大,他正在致力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许他之“三年不窥园”另有隐衷在,“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宋蔡伸《苏武慢》句),怕无端勾起往事。说这话,从做学问的角度看,有些不老实,我们是瞎猜胡联系了。不过,按照老百姓的常理,人的情感生活,是很容易与满园春色联系在一起的。
园林在城市中,的确是一处充满人性人情的温存柔和的空间。“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在这里,宋人晁补之把“小园”与“我”几乎是划等号的。人的心,便是一座小园,自己的心灵之园中,春光逗留不去,寻路而来。只要写出“园”这个典型的方块汉字或者念出这珠圆玉润的音节,你就会感受一种青枝绿叶的生命信息,面对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符号。英文与园对应的是Park,公园用Park,工业和商业园区用Park,停车场用Park,停机坪用Park,由山林围合出的旷地也用Park。也许它的组词能力要强一些,但无论如何,它过于像一个组词零件,它远远比不上汉字“园”携带的古往今来的文化信息那么多那么美,只说今天,“园”这个字符,不论就其字义还是作为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都在人的心目中一枝独秀,表现了它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相容性、适应性。虽然同样是绿色的布满山光水色的字眼,“苑”、“囿”、“圃”等字眼,不是显得做作,便是近于奢侈。还是这个“园”好。大也无妨,理所当然:圆明园,颐和园,小也自在,不必惭愧:半亩园,十笏园。与家结合,称为“宅园”,与学校结合,称为“校园”,布置街头,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