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通信声学

发布时间: 2010-03-10 05:31:44 作者:

 通信声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030235525
条形码:97870302355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声学科学与技术丛书
外文书名:Communication acoustics

内容简介 《通信声学》研究的是通信中的声学问题,包括听觉器官的构造和机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和机理、心理声学的基本问题、人对信号的感知和理解、听觉的虚拟环境等。对今后通信的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目前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大部分都是研究机器和机器的交互问题,即通信设备和传输信道的有关技术问题。而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研究并不多。
《通信声学》可作为信息类专业,如通信技术、音响和广播工程、计算机应用、信号和信息处理,以及物理类专业,如声学、应用声学等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参考书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昌立,1936年4月出生,湖南人,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工程系。1962~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工作,1965-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声学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职。1987-1998年在声学所任研究员、语言和通信研究室主任。此外,还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信号信息处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理事,《仪器仪表学报》、《应用声学》和《信号处理》等杂志的编委。研究内容包括语音信号处理即语音编码、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开发和应用、多媒体通信终端和系统、数字式智能仪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创造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一等成果奖、中国科学院和湖南省科技合作奖等。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同年还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日报科技之星。在全国学术刊物如《电子学报》、《声学学报》、《通信学报》、《信号处理》、《现代科学仪器》、《微型计算机应用》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2004年11月新著《数字语音——语音编码实用教程》一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李双田(Li Shuang tian),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山西省忻州市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4月获北京邮电学院工学硕士学位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学习和工作。1997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语言和通信研究室主任、应用工程部主任、所长助理等职。2004年在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做高级访问学者。此外,还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DSP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信号处理》学报编委、信息产业部AVS工作组成员。在通信、语音与电声信号的数字处理理论及应用系统开发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媒体推荐 这本书非常好,是高级科学技术专家对相关各个问题的理论、技术、发展和现状的深入著作,参考文献非常丰富,反映德国科学家的透彻精神,很有用。对学者是有益教本,对实际工作者是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猷
编辑推荐 《通信声学》是国际上第一本通信声学专著,其范围和内容包含广泛,对通信声学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深入的论述。
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
第1章 听觉场景的分析和合成
Jens Blauert
1.1 引言
1.1.1 历史的回顾
1.1.2 通信技术的经典范例
1.1.3 经典传输链的分离
1.2 听觉场景分析
1.2.1 质量的识别和评价
1.2.2 “鸡尾酒会处理”
1.2.3 典型结果
1.3 听觉场景的合成
1.3.1 双耳房间模拟
1.3.2 虚拟环境发生
1.4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听觉通信进化中的适应性
Georg Klump
2.1 引言
2.2 发送器的适应性
2.3 处理传输通道的特性
2.4 接收器的适应性
2.4.1 听觉非线性和增益控制机制
2.4.2 频率选择性
2.4.3 声音定位
2.5 听觉场景分析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人类外围听觉器官的功能性观察
Herberr Hudde
3.1 引言
3.2 耳蜗
3.3 耳道和中耳
3.4 到耳蜗的直接骨传导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双耳听觉的建模
Jonas Braasch
4.1 引言
4.2 人的双耳线索分析
4.3 双耳线索的计算分析
4.3.1 外围听觉系统的模拟
4.3.2 耳间时间差
4.3.3 耳间声级差
4.3.4 单耳线索
4.4 判决过程
4.4.1 偏侧性模型
4.4.2 加权函数
4.4.3 定位模型
4.5 检测算法
4.6 多声源场景下的定位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媒体应用背景下的视听交互作用
Armin Kohlrausch,Stevenvande Par
5.1 引言
5.2 视听刺激中空间一时间交互作用的基本观察
5.2.1 允许多重解释的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
5.2.2 错觉交互作用的影响
5.2.3 时间-速率差异
5.2.4 空间差异
5.3 跨模态对听觉视觉注意力的影响
5.4 听觉和视觉语音感知
5.5 听觉视觉刺激的感觉质量
5.6 对AV刺激时间不同步的灵敏度
5.6.1 简单刺激中感觉的时间关系
5.6.2 视频再现的异步检测和质量退化
5.6 -3AV延迟具有不对称灵敏度的一种解释
5.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心理声学和声品质
Hugo Fastl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随机存取”排序程序
6.2.2 语义差别
6.2.3 类别划分
6.2.4 幅度估计
6.3 心理声学量的建模
6.3.1 响度
6.3.2 尖锐度
6.3.3 粗糙度
6.3.4 起伏强度
6.3.5 综合度量
6.4 声品质
6.5 声音的意义
6.6 品牌形象
6.7 视听交互作用
6.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人-机器语音传输的质量
Sebastian Moller
7.1 引言
7.1.1 电话网络中的语音传输
7.1.2 质量和服务质量
7.2 电话上人-人交互的质量状况
7.2.1 人-人交互中质量状况的分类法
7.2.2 人-人交互中传输通道的影响
7.2.3 人-人交互中服务和背景因素的影响
7.3 电话通道上人-机交互的质量状况
7.3.1 人-机交互中质量状况的分类法
7.3.2 应用例子
7.4 质量的评价和预测
7.4.1 人-人交互的评价方法
7.4.2 人-机交互的评价方法
7.4.3 人-人交互的质量预测
7.4.4 人-机交互的质量预测
7.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给声音赋予意义——产品声音设计背景下的符号学
Ute Jekosch
8.1 引言
8.2 产品的声音和符号学
8.3 作为符号的声音
8.4 符号学
8.5 符号
8.6 指号过程的内涵及指号过程的发生
8.6.1 指号过程的规则
8.6.2 试验图式的类型
8.7 符号的功能
8.8 符号学和产品声音设计之间的联系
8.9 产品声音的指号过程
8.9.1 主导的图式和格式塔感觉
8.9.2 在创建背景下指号过程的模式
8.1 0产品声音设计取得的结论
8.1 1创新和常规之间的声学设计
8.1 2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双耳技巧——录音、合成和再现的基本方法
Dorte Hammershoi, Henrik Moller
9.1 引言
9.1.1 结构
9.2 理论
9.2.1 声音传输的模型
9.2.2 完善的录音和回放链的校准
9.2.3 个体之间的变化
9.3 耳机再现
9.3.1 耳机的传输函数
9.3.2 压力分配
9.3.3 耳机均衡
9.3.4 双耳录音的预均衡
9.4.双耳录音的性能
9.4.1 定位实验
9.4.2 非个别人的录音
9.4.3 人工头
……

第10章 助听技术
第11章 听觉虚拟环境
第12章 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
第13章 语音的产生——声学、模型和应用
第14章 针对高质量和低数据率的语音和音频编码
通信声学英汉词汇索引
……
序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通信声学研究所Jens Blauert教授的Communication Acoustics由Springer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德国、加拿大、丹麦、美国、荷兰、希腊等国家的17位科学技术专家参与了本书的撰写。
在介绍本书的特点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本书的主题——“通信声学”。
通信声学是在声学和通信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在通信声学的发展中,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电子管的发明,使微弱声信号的放大成为可能,由此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以及广播系统和遍及全世界的电话网络等;二是计算机在声学研究中的普及和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目前,数字信号处理已经成为通信声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语音处理技术、数字音响工程、听觉虚拟环境等;三是人工智能的融人,即进一步研究和破解人对声音感知和理解的物理、生理、心理过程,并应用到通信和信息系统中。
从字面上讲,这里的“通信”是指两个个体之间为进行沟通或交流而把信息或想法传送的过程,所说的个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声学”是指研究声音的产生、控制、传输、接收和效应以及听觉现象的科学。声音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传达信息或想法的重要物理形式,这里的声是物理的声,而音则是有调或有意义的声。简言之,通信声学的研究对象就是通信中的诸多声学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与现代通信和信息科学技术有关的许多声学领域,如听觉场景的分析和合成、听觉器官的构造和机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和机理、人脑和神经对声音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声源定位、心理声学和声音质量以及产品声音设计等。
文摘 插图:


第1章 听觉场景的分析和合成
Jens Blauert
听觉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中人们最重要的感觉模态。因此,声学与通信紧密相关。特别是最近,由于有极高的计算能力可供利用,声学通信系统变得日益复杂,且更具智能化。本章将以波鸿通信声学研究所跟踪了30多年的两个互补的研究方向为例,来讨论这种趋势:①以参数表示为目标的听觉场景分析;②起互补作用的由参数表示的听觉场景合成。讨论为研究而开发的两种软件系统,即双耳分析系统和听觉虚拟环境发生器,这两方面将作粗略的解释。本章的目的不是介绍科学或技术的细节,而是预测用不了几年就会得到印证的通信声学发展趋势。
1.1 引 言
这部分内容将确定在通信声学发展中的三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在真空三极管发明的推动下,微弱信号的放大成为可能;第二个里程碑要联系到电子计算机在声学中的应用,即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第三个里程碑正在发展中,而且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关。换句话说,技术系统逐渐具备越来越多的内置智能和专家知识。人们可以说:“通信声学变成了有认知力的科学!”,本章将进一步解释和证明第三个里程碑。
读书人网 >电子与通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