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36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3936924/9787503936920
条形码:97875039369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黎民伟评传》讲述了:黎民伟不仅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志士,也是香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更是早期中国电影拓荒者中的重要人物。黎民伟一生对中国电影和早期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开拓者。黎民伟的一生经历了几个最动荡的时代,与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历史事件文化事件均有牵连,但他始终高举“电影救国”的旗帜,毕生献给电影事业,表现出一个电影人的崇高品德与爱国情怀。黎民伟本身就是一座文化高峰,而且不易登攀。同时,作为一部人物评传,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新的观点,而国内电影评论界对黎民伟的研究并不很多,资料匮乏,因此给我的写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作者简介 凤群,安徽泾县人,作家、学者。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早期电影人研究,在有关杂志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现执教于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
编辑推荐 《黎民伟评传》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罗卡
引言
第一章 革命少年
1.走出会城的青年/2
2.横滨出生的孩子/5
3.少年心事当拿云/8
4.参与革命活动/16
5.“清平乐”白话剧社/19
6.侠女淑姬/22
第二章 初涉影坛
7.《庄子试妻》及其争议/28
8.夫妻情深/39
9.特殊的红娘/43
10.生活在别处/46
11.大元帅庆典/51
12.电影救国/56
第三章 风云年代
13.北平之行/64
14.许魂遇害/68
15.随军摄影师/7l
16.摄影场风波/78
17.《胭脂》的色调/84
18.奔向上海/88
第四章 上海民新
19.书生意气/100
20.《玉洁冰清》拍摄前后/l05
21.无奈的选择/109
22.《木兰从军))/117
23.抗争之路/124
24.无言的结局/129
第五章 联华集团
25.后来居上/144
26.山雨欲来/151
27.电影的忠仆/159
28.柳暗花明/166
29.阮玲玉之死/176
30.巨人的倒塌/192
第六章 烽火影人
31.航空女杰/202
32.重振民新/207
33.《淞沪抗战纪实》/214
34.树欲静而风不止/221
35.启明电影制片厂/230
36.双城兄弟/236
第七章 流亡岁月
37.在沦陷的日子里/246
38.和久田幸助其人/252
39.广州湾纪事/260
40.相逢在桂林/267
41.星飞云散/277
42.八步文园草地会/283
第八章 魂归电影
43.重返广州/294
44.旧梦难圆/299
45.永华洗印技术顾问/306
46.斯人独憔悴/316
47.告别淑姬/325
48.今生无憾/332
尾声
附录一:黎民伟生平年表/353
附录二:黎民伟电影事业简表/355
主要参考文献/362
后记/364
……
序言 要为一百一十多年前出生的黎民伟先生写评传是很有意义又很不容易的事。他处身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事业生涯和感情生活都丰富多样、起伏多姿,发展线索又复杂纠缠。要把资料理顺得费很大力气,再加以核正评订,并以贯穿的史观、笔法书写出来,非有精明的识见、恒毅的写作能力不为功。
黎民伟的生命跨越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或参与过国民革命、北伐、抗日、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出生、英殖香港受教育成长,从无到有始创戏剧电影,再从小到大在香港、内地开拓电影事业。从十七八岁起,他致力于以戏剧推动革命、启发民智,二十岁初涉电影,自学多年,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拍制纪录片。为此理想而创立民新、联华,制作大量的剧情片,十数年间倾心竭力,并和妻儿全身投入,不惜散尽家财。抗战初起在上海烽火中拍摄新闻片,此后八年为避战乱而颠沛流离,在后方从事文化救国宣传。贫困不改其积极乐观,教儿育女,亲友爱人。抗战胜利后重返穗港,身无长物仍孜孜从事中国电影的重建。五十五岁后身患重疾,仍为电影技术的改进恪尽厥职,又不忘为电影文物历史的保存做出贡献,病中依然积极筹划剧本、为筹建影院奔走。对儿女谆谆善诱之余又让他们做出升学的抉择,为国为家为人可谓任劳任怨,直至最后一口气亦不失不忘。
文摘 插图:

就在黎民伟带黎铿去香港的前夕,发生了一件轰动上海滩的事:李霞卿回来了。
1936年3月,上海的大小报纸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航空女杰李霞卿归国来沪,成为上海第一家飞行社女教官,并要举行飞行表演。报纸的这则消息还配有一幅图片:一个穿花格旗袍笑容满面的年轻女子正亭亭玉立站在一架飞机前,一只手搭在飞机的螺旋桨上,显得英姿飒爽。李霞卿即李旦旦,是黎民伟老友李应生的女儿,李旦旦是她的艺名。当年她在上海滩大红大紫,她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正当人们以为李旦旦会沿着电影明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她却突然告别了银幕,独自一人去英国读书。其实,李旦旦刚出国后并没有放弃电影。1928年,就在李旦旦刚出国不久,她的父亲李应生带着她主演的影片《海角诗人》、《西厢记》到欧洲求售,李旦旦陪着父亲去了欧洲许多国家。这两部影片分别于1928年、1929年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瑞士日内瓦及德国柏林公映,受到广泛的欢迎。
李旦旦这次回来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在上海定居,并与友人发起并创办上海中国飞行社,这是一个民间航空组织,李旦旦亲自担任飞行教官。其实她与她的先生郑伯丰在1935年12月就从美国回到了上海。因为林楚楚是李旦旦最好的朋友,当年在《玉洁冰清》、《西厢记》和《木兰从军》中,她们有过亲密而愉快的合作。所以她一回到上海不久就来黎民伟处拜望。黎民伟的日记有记载:“旦旦来:乙亥十二月廿二日,16/1/1936,民廿五年,李旦旦与郑伯丰来坐。十二月廿四日,宴旦旦于家中。”黎民伟通过与李旦旦交谈,才知道她这些年的情况。李旦旦学习飞行,主要与她的婚姻有关。刚到国外,李旦旦并没有想放弃电影,特别是她主演的电影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使她更想在电影方面大显身手。但他的父亲李应生却感到她孤身一人在国外,需要有人照顾,就劝她早点择婿结婚。
后记 写完《黎民伟评传》这部书稿时,我瞬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很快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在撰写本书的一年之间,这种紧张而复杂的心绪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2004年,当我写《黎民伟传》的电影剧本时,我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那时我对黎民伟并不十分了解,同时电影剧本虚构的成分较大。现在看来,那个剧本确实比较肤浅,我当时之所以敢于接触这个题材,完全是无知者无畏,也有些盲目。
当我决定写本书时,只凭一时冲动,觉得黎民伟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人物,为什么会几十年如此沉寂?居然还没有他的孙女黎姿有名,于是便有写这本书的想法。开始还是挺自信的,觉得自己通过写电影剧本已经掌握了黎民伟的一些资料,完成本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我却没有想到,越往下写,就越觉得自己有些自不量力。黎民伟不仅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志士,也是香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更是早期中国电影拓荒者中的重要人物。黎民伟一生对中国电影和早期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开拓者。黎民伟的一生经历了几个最动荡的时代,与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历史事件文化事件均有牵连,但他始终高举“电影救国”的旗帜,毕生献给电影事业,表现出一个电影人的崇高品德与爱国情怀。黎民伟本身就是一座文化高峰,而且不易登攀。同时,作为一部人物评传,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新的观点,而国内电影评论界对黎民伟的研究并不很多,资料匮乏,因此给我的写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本书一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期待读者朋友们去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