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目标、治理

发布时间: 2010-03-10 06:17:43 作者: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目标、治理与绩效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页码:2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9604427/9787509604427
条形码:97875096044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目标、治理与绩效》提出了“目标一治理-绩效”(Objective-Governance-Performance,OGP)这一分析框架。作为解析国有企业行为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工具。OGP分析框架的基本思想是:将国有企业目标作为分析国有企业行为的起点,强调从具体企业的目标特性出发,来选择相适用的理论解释,谋求企业实践中最适宜的企业治理体制,创造最好的企业绩效表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目标、治理与绩效》由十章组成:前四章梳理了关于国有企业目标、绩效与公司治理问题的各种理论纷争,提出OGP分析框架;第五章和第六章以0GP分析框架为理论背景,探讨了目标约束下的国有企业的一般性治理原则,进而结合中国实践,探讨了国有企业治理转型过程中应用公司治理原则的有关问题;第七至十章为专题研究部分,分别针对国内外国有企业治理与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对比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OGP分析框架的形成
第二节 研究内容设置与主要观点

理论篇
第一章 国有企业的目标
第一节 国有企业目标的性质
第二节 理论之争:国有企业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绩效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
第二节 理论之争: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是否存在绩效差异

第三章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第一节 国有企业治理的多因素分析框架
第二节 理论之争:一般公司治理原则是否适用于国有企业治理

第四章 国有企业目标、绩效与治理
第一节 国有企业行为的理论丛林
第二节 走出丛林看理论解释的有限适用性

实践篇
第五章 目标约束下的国有企业治理原则
第一节 明确企业目标
第二节 出资人行为规范
第三节 日常运营独立

第六章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转型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转型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转型的实践层面

专题篇
第七章 美、德、日和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分析
第一节 国外国有企业的分类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的外部治理分析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分析
第四节 对国外国有企业治理经验的借鉴

第八章 俄罗斯及东欧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治理转型
第一节 俄罗斯及东欧国有企业改革概况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产权改革、企业治理转型

第九章 国外国有企业绩效评价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践
第四节 国外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第十章 中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过去3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促进中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起到了很大作用。
国有企业制度完全是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建立起来的。在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集中体现为国有企业受行政权威的支配,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自然,致使国有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针对上述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不少企业改革的理论,其中,蒋一苇先生的论文《企业本位论》最为有名。在这篇论文中,他主张企业应当成为商品生产者、企业要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成为能动的有机体、企业要实行自负盈亏等观点,这些观点对企业改革的起步和形成以及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改革思路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全面实施了简政放权、放权让利、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承包制的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使国有企业初步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经营机制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触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本身。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看到了仅限于“放开搞活”企业改革思路的局限性。他们认识到,要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的主体形式正是公司制、股份制。从迈开企业改革的第一步,到从企业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再到确立以制度创新为企业改革中心任务的思想认识飞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15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概貌。
文摘 第一章 国有企业的目标
我们的研究将对国有企业目标的认识,视为分析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行为的起点。国有企业多重目标的集合中,既包含一般企业所拥有的经济目标,这使得国有企业表现出与一般企业相近的组织属性;还包含一般企业所不拥有的非经济目标的内容,这又使得国有企业表现出与一般企业相区别的组织属性。不同的国有企业,其多重目标集合的具体构成不尽相同,其企业组织形式和行为特性也表现得迥然有异。这种现实状况,促成了人们针对国有企业目标的多种不同观点。
第一节 国有企业目标的性质
国有企业目标是一个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交织在一起的多重目标集合,其目标具有非一元化和内涵不确定的特性。
一、企业目标与国有企业目标
到目前为止,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当我们将这种相对明确的企业目标作为一个参照系,再将国有企业问题放入这样一个参照系里考察时,即会遇到如下的问题:到底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将国有企业看做企业组织的一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会直接影响研究者对一系列基本假设和研究出发点的选择。
后记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度重点课题“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的最终成果。该课题由我主持,课题组的成员包括黄速建、黄群慧、罗仲伟、王钦、时杰。在该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完成了总报告《国有企业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治理转型实践》和若干分报告。作为整个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各章作者为:第一章至第四章、第八章,余菁;第五章和第六章,黄速建、余菁;第七章,王钦;第九章,时杰;第十章,黄群慧。课题组成员罗仲伟研究员虽然没有参与最终研究成果的写作,但他自始至终地深度参与了整个课题研究全过程。作为课题负责人,我首先由衷地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这是本课题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我要感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维民、丁易和谷玉珍三位老师在课题组织实施方面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本书的顺利出版,则应该感谢经济管理出版社的沈志渔总编和陈力主任。在这里,我既要感谢他们勤业敬业的付出,更要感谢他们在工作中时常给予我的春日阳光般的关心与帮助。
企业制度研究室的杨斌副研究员、施晓红副研究员、原磊博士,企业管理研究室的徐希燕副研究员以及在企业制度研究室从事过研究工作的程是东博士、冯健博士、周晓燕博士、马志英博士、徐彪博士、郭媛媛博士,都曾热心参与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研讨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资料支持。在此,我也要向这些同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还要感谢所有关心我的师长亲朋和我的家人。整个课题研究历时两年半,在此期间,我家迎来了可爱的小女儿,在学习如何给予她爱的过程中,我深感我所获得的来自师长亲朋和家人的关爱是何其的宽厚、无私与珍贵。每及游思至此,在感激之余,我备感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
读书人网 >企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