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6965696/9787806965696
条形码:97878069656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师讲义
内容简介 《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收录了先君子文通公的讲义二种:一、《周秦民族史》,二、《巴蜀史的问题》。《周秦民族史》是一部老讲义,讲用在十年以上,曾经多次修改。本次重印是以川大讲义作为底本,而保留了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讲义的第一章,增加了为龙门书局出版《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时所写的《序》和另三篇附录。《巴蜀史的问题》是1959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后经多次修改补充。1961年在川大历史系讲授“巴蜀史”专题课时,曾作为讲义印发。后将两种修改本整合为一,收入先君《巴蜀古史论述》(巴蜀书社1981年出版),今据此重印。兹为便于读者,窃不自嫌浅陋撮取其鄙意以为纲要大旨者,略缀赘语,置于简端,至于能否有裨高明,则非所敢知也。
编辑推荐 《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周秦民族史》所述民族迁徙之迹、民族关系之状、民族融合之势,及对其他问题之分析考论,多有为世之学者所少道及者。
《巴蜀史的问题》较全面论述古代巴蜀史问题,所论多是长期积累的成果,基本都是创新独到的见解,不少问题是通过二三十年的反复钻研思考才得到解决的,所以常能发人之所不能发,道人之所不敢道,令人读后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给人以莫大启发。
目录
前言 周秦民族史
周秦民族史序
第一 周秦时代之地理形势
古代开化之东西线
周代沿东西线之南北开拓
南下开拓之一线
南下线之开拓及黄河南北沮洳地
黄河流域之湖浸
古代黄河流域之生物与气候
古无长江交通
古中江水道
古代之云梦、九江
秦汉浮江之道
古南江水道
古豫章水道存疑
古代长江流域之生物与气候
周时夷夏之分布与地理
周代封建与地理
第二 周民族之南移
西周末年之旱灾
江域雨泽独丰
宣幽继世南向移民
第三 西戎东侵
猃狁东侵
犬戎猃狁与太原
姜戎南侵
犬封古国
犬戎东侵周地
秦为戎族
秦即犬戎之一支
昆夷与羌族
非子邑秦与犬丘
秦取犬戎岐丰
秦取犬戎洛川
秦晋交逼群戎
犬戎侵入伊雒
齐晋霸业与群戎
晋楚灭伊雒诸戎
戎人汝汉江淮
第四 南方民族之移动
楚人北侵
百濮南徙
庸、巴、罗南徙
第五 赤狄东侵
古鬼亲与赤狄
狄来秦晋之北
狄南灭邢卫与齐桓御狄
狄西侵周郑与晋文创狄
狄东侵齐、鲁、宋、卫
狄人济兼并长狄
狄兼并代戎
黄河首次改道为狄祸
群狄建国拓地之广
晋灭赤狄
羌狄与晋民融合
第六 白狄东侵
白狄东徙太行
魏灭中山与中山复国
中山称王与赵灭中山
第七 东北貉族之移动
山戎东徙
骊戎狄东徙
涉貊、辰国、马韩东徙
林胡楼烦西还
第八 秦西诸族之移徙
秦西戎族之活动
义渠与匈奴
附录
东夷之盛衰与移徙
瓜州与三危
羌氐与叟赍及其北迁
巴蜀史的问题
一、巴蜀的区域
二、巴黔中
三、巴蜀分界
四、巴蜀境内的小诸侯
五、蜀的古代
六、巴蜀的史迹
七、蜀的经济
八、经济中心的转移
九、巴蜀的文化
十、巴蜀文化的特征
整理本讲义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天津古籍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名师讲义》丛书。从书名看,意思很清楚。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很赞成。
这些位名师,都是20世纪执教于中国各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地位早有定评。如闻一多、朱自清等位先生,都是一代人师;再如游国恩、雷海宗、周祖谟等位先生,也都是各自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他们虽都已去世多年,但薪尽火传,其衣被学人,早非一代。他们虽有许多传世之作,但也有大量当年以讲义形式行世的作品,不甚被人注意保存,极有流失之虞。据我看,其中蕴藏的精金美玉决不会少。
今天常常听到“抢救文化遗产”之类的呼声。天津古籍出版社要出版的这一套书,不正是此种功德之举的具体体现么?我认为,这些讲义是弥足珍贵的寿世之作,把它们成批整理出版,嘉惠学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听说此事正在进行,十分高兴。但因病中医嘱不宜长时间执笔,只写此短序,聊当前军旗鼓云耳。
文摘 古之治河利水缓,而后之治河利水急,由贾让言之,古以造湖为上策,引渠中而作堤下,今则惟知作堤一策耳,古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南北之堤,相去五十里而遥,今则迫河为堤,黄河之于中国,古今利害全相反,正由治河之术古今全相反耶?
古代黄河流域之生物与气候
《禹贡》于冀州日:“岛夷皮服。”知北地之寒;于扬州日:“岛夷卉服。”知南地之燠。泰山之麓,徐、兖之境,服臬丝,宜桑麻,正以气候温和适中,知古时黄河流域之情形,大同于今日长江流域也。凡孟子所谓“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草木畅茂,禽兽繁殖”,“驱蛇龙而放之菹”,“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皆非今日北方之情势所宜然。《小雅》曰“如竹苞矣”,《卫风》日“竹竿”,又日“竹猗猗”,斯皆古代北地产竹之证。《东观汉记》言:郭为并州牧,“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刘子玄日:“晋阳无竹,古今共知,假有传檄他方,盖亦事同大夏,况在童孺,弥复难求,群戏而乘,如何克办。”由子玄之诋《汉记》,可知晋阳汉多竹而唐无竹也。唐时晋阳童子寺有竹,日报平安,知于时晋阳植竹之难。在汉则不然,《沟洫志》言:瓠子之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后汉书》言:寇恂为河内太守,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是彼时北土之竹,多且贱也。《货殖列传》言:“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地理志》言:秦地“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为陆海。”其在周季,襄之十八年:晋帅诸侯之师围齐,焚申池之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