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禅的智慧:宋诗与禅

发布时间: 2010-03-11 02:55:51 作者:

 禅的智慧:宋诗与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101068405
条形码:97871010684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禅的智慧:宋诗与禅》内容简介:禅是宗教,禅是思想,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也是智慧。“禅”是梵文“禅那”(dhyana)的音译,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音意合译作“禅定”,等等,本是古代印度宗教普遍采用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加以吸收,发展出一整套正审思虑、调御身心的法门,作为修习佛法的主要内容和体悟佛法的基本手段。中国输入佛教,也接受了禅的一系列新颖观念和新鲜修持方法。古代中国那些佛教大德和好佛的知识精英们更赋予外来佛教的禅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包括本土传统的儒家、道家与道教的某些内容(主要是关于心性方面的);进而又加以发挥,把基本是作为修行法门的禅发展为相当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形成了以“见性”、“顿悟”为纲领的中国佛教里的禅宗。禅宗创立起宗派在唐初,衰败在两宋之际。就是说,它兴盛了五百年左右。在中国佛教诸宗派里,这又是一个彻底“本土化”的宗派,是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消化外来佛教的禅观、禅法再加以发挥、创造的成果。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浓厚的文化色彩,特别受到广大知识阶层的欢迎,并长时期在佛教诸宗里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唐、宋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影响也就特别巨大和深远。
作者简介 张培锋,1963年生,天津人,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佛教文化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佛家礼仪》、《佛家云游》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编辑推荐 《禅的智慧:宋诗与禅》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目录
总序:禅是智慧
一滴还应契祖师:法脉
此身分付一蒲团:禅坐
谁言学佛须披衲:儒禅
等闲识得东风面:顿悟
江湖来往自悠悠:渔父
不受尘埃半点侵:梅花
应似飞鸿踏雪泥:别离
去无所逐来无恋:无求
伊嵩风月此时身:无碍
此生何处不戏剧:打诨
心事茫然两鬓斑:自赞
笙歌丛里醉扶归:艳诗
山林到处便为家:山居
更将何物污灵台:书斋
世味浇漓酒趣深:酒趣
一碗还兼一炷香:茶味
万籁俱空七弦定:琴声
枰上原无一着真:弈棋
居士胸中有丘壑:书画
学诗当如初学禅:诗法
……
序言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诗《书焦山纶长老壁》,是他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被流贬黄州,诏移汝州,途经今镇江焦山,造访一位禅师的题壁之作,全文如下: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履。
譬如长鬣入,不以长为苦。一日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这是一篇典型的所谓“明禅”作品,大意是说他向禅师纶长老请问佛法,对方却沉默不语,他不得已用一个譬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说有一个人平时对自己超长的胡须并不在意,可是一旦当他对这胡须有了“自觉”,就不知所措,夜不成眠了。诗的结尾说,他的这番话得到了对方的印可。这首诗讲的本是禅“无言无说”、“不可说”的道理,但幽默的譬喻却包含另一层“深趣”。用禅的语言说,就是要人心无所住(执着),能够“放下”;用世俗的话说,就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他身陷冤狱、备遭凌辱之后,从中可以看出他因应人生患难态度上潇洒、超脱的一面。当时他正当壮年,四十几岁,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间,又屡经波折,年事日高,亲人亡殁,更被远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州。对他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他绝不是那种消极颓唐、灰心灭志的人,这有他一大批不朽的文字为证。当他面对人生困境,能够(起码是努力做到)无忧无惧,无怨无悔,表现得毁誉不经于心(当然内心不会没有烦恼怨抑),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这种涵养,这种境界,或者说这种人生智慧,也是成就他一生文学、艺术以至政治、思想业绩的重要因素。这种智慧得自持之以恒的学养,包括中国传统的儒学和老、庄,而十分重要的还有佛教的禅。苏轼乃是古人中好禅、习禅深有所得,并做出积极发挥的一位。
文摘 插图:


一滴还应契祖师:法脉
宋代是禅宗发展的成熟期、定型期。禅宗在宋代发展到了最高峰,是当时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佛教宗派。宋代禅宗的繁荣发展深刻影响着宋代诗歌的面貌。一方面,宋代禅宗有着明显的文人化倾向,禅门中“禅偈”、“公案”、“颂古”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层出不穷,禅僧也多喜与士大夫交往、相互唱和,借诗谈法。另一方面,宋代数量众多的学佛士大夫大部分人是信仰禅宗的,禅宗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极为深刻,同时,他们有意识地将禅宗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源吸收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的创作,禅的印记更为鲜明,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宋代禅宗延续唐及五代时期的法统传承,形成著名的“五家七宗”,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临济的杨岐派、黄龙派,合称七宗。这些禅宗宗派皆属南宗禅,其中不同宗派在不同时期影响是有差别的,比如,宋初法眼、云门两宗较为兴盛,但其后便趋衰落,而以临济、曹洞两宗平分天下,其中临济宗的影响更为深远。
宋代禅宗继承并发展了唐末以来“机锋”、“棒喝”、“宾主”、“照用”等一系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修习方式,并通过大量的《语录》、《灯录》固定下来,同时发展出“颂古”、“拈古”、“评唱”、“击节”等“文字禅”的形式,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推向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禅宗所追求的涅、开悟,特别强调不离世间,即心即佛,注重内心的宗教体验,将对外在天国的追求变成了一种内在的心理调适,实现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欢迎。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