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

发布时间: 2010-03-11 03:17:09 作者: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4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508455419
条形码:97875084554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黑河是我国最大的跨省(自治区)内陆河。《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和谐发展思想和科学方法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了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的效果,分析其对黑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的影响;客观反映黑河流域调水及近期治理的实际过程和全貌,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本支撑,为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本依据,并为其他内陆河的全面整治和科学调水提供借鉴。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评价理论和方法、项目过程评价、黑河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增泄水量及来源分析评价、生态效果评价、经济评价、社会影响评价、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结论与建议等。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既可供涉水的水利、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参考、学习,也可作为上述部门,社会、经济科学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师生全面了解后评价的重要参考书。
编辑推荐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从全流域角度,对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客观评价了其实施效果,科学分析了其对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等方面的影响。
目录

序二
序三
前言
理论篇
1 黑河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水资源状况
1.4 调水及治理前存在问题

2 黑河项目概况
2.1 规划背景
2.2 规划目标与措施
2.3 调水及近期治理实施情况

3 项目后评价研究
3.1 后评价发展概况
3.2 黑河项目后评价必要性
3.3 黑河项目后评价流程
3.4 黑河项目后评价方法
3.5 黑河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目的
3.6 黑河项目后评价的基准时点及评价
3.7 黑河项目的组织形式
3.8 黑河项目成果

4 后评价理论基础
4.1 项目过程评价理论
4.2 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理论
4.3 增泄水量及来源分析评价理论
4.4 生态效果评价理论
4.5 经济效果评价理论
4.6 社会影响评价理论
4.7 项目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理论
4.8 综合评价理论

上游篇
5 上游项目过程评价
5.1 项目批复建设的主要内容
5.2 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
5.3 项目完成情况
5.4 工程运行情况
5.5 典型项目评价
5.6 项目过程综合评价

6 上游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6.1 评价思路及方法
6.2 上游水源涵养特点
6.3 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分析
6.4 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

7上游生态效果评价
7.1 生态样方的选择
7.2 草地围栏封育调查
7.3 人工造林
7.4 天然林封育
7.5 祁连县黑土滩沙化治理
7.6 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7.7 上游生态效果综合评价

8 上游经济效果评价
8.1 肃南县经济效果评价
8.2 祁连县经济效果评价
8.3 治理工程的经济效果分析
8.4 上游经济效果综合评价

9 上游社会影响评价
9.1 社会影响具体评价
9.2 社会影响综合评价
9.3 社会影响评价结论

10 上游项目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
10.1 项目目标评价
10.2 可持续性评价
10.3 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结论

11 上游近期治理后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11.1 综合评价
11.2 研究结论
11.3 对策建议

中游篇
12 中游项目过程评价
12.1 评价标准的建立
12.2 典型工程的过程评价
12.3 项目过程分类评价
12.4 中游项目综合评价

13 中游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
13.1 水量调度综述
13.2 六年调水实施情况评价
13.3 调水效果评价

14 中游增泄水量评价及来源分析
14.1 调度措施增泄水量评价
14.2 节水措施增泄水量评价
14.3 增泄水量来源分析

15 中游生态影响评价
15.1 生态影响后评价的具体内容
15.2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15.3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16 中游经济效果评价
16.1 国民经济评价思路
16.2 评价原则和依据
16.3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
16.4 工程效益分析
16.5 典型灌区国民经济分析
16.6 综合评价结论

17 ”中游社会影响评价
17.1 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17.2 社会影响主要方面评价
17.3 社会互适应性评价
17.4 IAHP-SA-FCA模型综合评价
17.5 社会影响综合评价

18 中游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
18.1 项目目标评价
18.2 项目持续性评价
18.3 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结论

19 中游评价结论与建议
19.1 评价结论
19.2 存在问题
19.3 对策建议

下游篇
20 下游调水和治理实施过程评价
20.1 近期治理实施过程评价
20.2 黑河下游调水实施过程评价

21 下游调水及治理增泄水量评价
21.1 基准时段的选择
21.2 主要控制断面增泄水量
21.3 调度前后年内来水过程评价
21.4 河道输水效率变化评价
21.5 河道过水时间、断流天数评价
21.6 下游河道过水长度评价

22 调水对黑河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
22.1 黑河下游地下水对调水的整体响应
22.2 调水对地下水埋深影响强度分析
22.3 调水后地下水埋深在纵向上的响应
22.4 调水后地下水埋深在横向上的响应
22.5 调水对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总结

23 调水和治理对下游生态的影响
23.1 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的响应关系
23.2 黑河下游生态变化的遥感分析
23.3 典型植物对调水的响应
23.4 对东居延海植被的影响
23.5 调水对下游生态影响的样方调查
23.6 调水对下游绿洲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23.7 治理工程对植被的影响
23.8 年沙尘暴日数在调水和治理前后的变化
23.9 动物对调水和治理的响应
23.10调水和治理对下游生态的影响总结

24 下游调水和治理社会经济效果评价
24.1 经济效益评价
24.2 社会效益评价
24.3 管理效益评价

25 下游调水和治理效果综合评价
25.1 水资源、生态及社会经济等响应指标选取
25.2 评价指标的判别标准、指标数据与权重
25.3 评价结果分析

26 下游调水及治理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
……
综评篇
……
序言 黑河发源于青海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 内蒙古三个省(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跨省(自治区) 内陆河。长期以来, 黑河水哺育了流域内的广大人民,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游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入21世纪,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黑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历经9年努力,张掖市已建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黑河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进入下游水量逐年增加,有效遏制了黑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了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唐德善、蒋晓辉等有关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开展后评价工作,撰写了本书。本书从全流域角度,对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客观评价了其实施效果,科学分析了其对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等方面的影响。本书的出版,将为黑河生态调水和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实施依据,对我国今后的水利工程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切实用好国家建设投资资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改投资[2008]2959号)。该办法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并促进有效实施,以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项目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水利项目,该项目的后评价工作,契合了这一项目管理的新要求,为水利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范例。
内陆河流域生态调水和综合治理后评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希望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方法,努力推动水利项目后评价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作出新的贡献。
文摘 插图:


在黑河上游的肃南县,据1999年全县监测调查统计,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现象严重的面积已达950多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草地储草量降低,载畜能力下降,该县林间草地、灌木林被牲畜啃食过度,水源涵养林遭到破坏,河流来水量锐减。黑河上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上游草地和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降低,近10年来肃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m之多,部分乡村还多次遭受洪灾袭击,风沙天气比往年多了,沙尘暴天气也频频出现在草原上,1994-1999年肃南县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
流域祁连山地森林区,20世纪90年代初森林保存面积仅约100余万亩,与建国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减少约16.5%。森林带下限高程由1900m退缩至2300m。在甘肃的山丹县境内,森林带下限平均后移约2.9km。祁连地区共有山地草甸1700多万亩,1999年可利用的仅有800多万亩,草地沙化面积达300万亩。
7.中游存在的生态问题
中游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环境污染等。具体表现在:中游部分地区如金塔、高台等地在1990年以来沙漠化仍呈扩张趋势;盐碱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水污染严重且呈发展态势,西部子水系水污染已十分严重,东部子水系水污染已达三级,由于缺乏监测与防治措施,河道环境容量较小,潜在污染趋势不容乐观,另外浅层地下水咸化趋势明显,城镇地下水污染趋势加剧;由于大量垦荒造成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尚存草地由于高强度过牧而退化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其他诸如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连锁反应。
8.下游存在的生态问题
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黑河下游狼心山断面断流时间愈来愈长,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反映,黑河下游断流时间由20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延长至1999年的近200天,而且河道尾闾干涸长度也呈逐年增加之势。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水面面积50年代分别为267km2、35km2,已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60年代以来,有多处泉眼和沼泽地先后消失,下游三角洲下段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明显提高,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
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1958-1980年,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胡杨、沙枣和柽柳等面积减少了86万亩,年均减少约3.9万亩,另据航片和TM影像资料判读,1980一1994年,植
……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