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807524458
条形码:978780752445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第4辑
内容简介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陈铨》内容简介: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缕,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编辑推荐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陈铨》: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第4辑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陈铨概说:清晰的一生与沉重的二十年
一、从传统出发
二、清华才子
三、留学美德学贯中西
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构建民族主义文学
五、沉重的二十年
第二章 陈铨与“战国策派”的前因后事
一、“战国策派”出台前后及主张
二、“战国策派”遭遇大批判:“三套马车”被颠覆
三、民族主义文学:陈铨的政治抱负与文学理念
四、“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
第三章 陈铨的戏剧研究及抗战时期戏剧创作综述
一、陈铨的戏剧研究及戏剧理论探微
二、牺牲儿女私情献身国家民族——陈铨抗战时期戏剧创作浅析
第四章 《野玫瑰》风波及历史伤痕
一、《野玫瑰》素材及创作动因
二、情节、人物、主旨
三、《野玫瑰》出台的时代背景
四、两军对垒、各执一端:奖励与批判
五、《野玫瑰》主演秦怡等“罢演”始末
六、阳翰笙与《野玫瑰》
七、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痕
第五章 新世纪的期许
陈铨生平创作年表
后记
……
序言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缕,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视发掘、研究巴蜀文化,大力普及、弘扬巴蜀文化,既是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生活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既是发展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有机内容,也是加强和推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目的,省政府组织参事、文史馆员等一批学有专长的老专家、老教授编写了《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这套丛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相信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弘扬巴蜀文化,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又要大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坚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希望全省学术研究和文化界的同志始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为推动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文摘 插图:

对于第一阶段文学,他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对第二阶段,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内部团结一致,对外求解放,而不是互相争斗,使全国四分五裂,给敌人长期侵略的机会。”(实际上是否定提倡阶级斗争的文学)
在谈到第三阶段(1937年以后,即抗战文学)陈铨明确提出:“不以个人为中心,不以阶级为中心,而以民族为中心。”
陈铨着力张扬“国家”、“民族”、“中心”等符号,就是要构建民族意识,所写的人物,“要为祖国生,要为祖国死,他们要为祖国展开一幅浪漫、丰富、精彩、壮烈的人生图画。有了这样的民族意识,伟大的民族文学运动才可以成功”,才有“祖国的自由独立”——以上大体可概括为“民族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就是在民族存亡之秋,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发扬民族“固有的精神”。另外,陈铨还认为民族文学还必须具备三个原则,即“要采用中国的题材,用中国的语言,给中国人看”。
在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国难当头,提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其政治正当性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国共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就是以全民族团结抗日为旗帜。但是,在当时的特殊语境里,民族主义、民族性这种提法是把双刃剑:可以伤害对方,也可以伤害自己。
后记 从知道陈铨这个名字到写成这本小书,整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其间的情感流变饶有兴味,在这里不妨略记一二。
1957年9月,“反右”运动已进人尾声,我从西南俄专转学到云南大学中文系,上戏剧课的老师姓范——一位瘦弱、严谨、木讷、带几分病态的学者。他讲话总是小心翼翼,不断地看讲稿,提到“战国策派”陈铨,前面冠以“反动”二字,还用眼睛扫描一下窗外,生怕有人窃听似的。
后来得知,范先生是昆明有名的戏剧家,抗战时任昆明“文协”理事,跟陈铨有过交往,为此而刚作过交代。其时,“反右”尚未结束,下午二、三节课还隐隐传来“批右”的口号声。
世事白云苍狗,人生几度炎凉,二十多年间,经过一番严酷的“折腾”,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我也当了昆明一所大学的教师,上现当代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