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60839983/9787560839981
条形码:97875608399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美术馆(总第14期2008年A辑)》内容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是中西美本的影响、交流问题,所关涉的是中国现代美术从传统艺术中脱胎、转型的历史之途和价值选择。本辑收入了以20世纪中外美术交流为中心的一组论文。
本辑的“开放的学科”园地一如既往地以开放性和批判性为其宗旨,所收入的以存在与遗忘为主题的哲学论文、关于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以及西方人对中国“龙形象”的解读可能等论题,都把当代文化的前沿焦点作为研究关注的出发点;这也是本刊创办伊始一直坚持的努力方向。
编辑推荐 《美术馆(总第14期2008年A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卷首语
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
全球时代的当代艺术与博物馆
巴特农神殿与帝国的占用
衰颓艺术世界中的大度与偏执
“当代公共文化中博物馆、美术馆的管理及教育互动”专题培训活动(美文整理)
开放的学科
现代中外美术交流专题
走进中国
中国现代艺术——关于环苏立文与迈克尔苏立文收藏作品的介绍
俄苏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20世纪的缤纷画卷——梅洁楼藏画叙略
20世纪初的中国美术新格局
澳门早期美术与历史记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上海与日本之间的美术交流
万劫危楼,淡鸦残照——《镇海楼》与1926年的高剑父
被遗弃的存在
龙,还是Dragon?这不是一个问题
国际超先锋派
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
阐释与文本——当代艺术研究的现实问题
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下)
策展前沿
独立策展人的制度化与中国化蒋文博
书林中的多元视角
人文的迷思:“诸神之争”,抑或“诸神共舞”?——读查常平《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上、下卷)
人类设计体系的重新定位——评《人类设计思潮》
……
文摘 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
全球时代的当代艺术与博物馆
一、引论
长期以来,艺术博物馆被视为具有天生的保藏性,确保其所承担的艺术展示的安全,甚至要为艺术提供必要的显现的仪式。然而现如今,即我们所说的全球时代,博物馆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在西方,尽管艺术博物馆依然被看作一个至少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机构,也正在迎接着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念能够适用于所有社会。下文中我要重点论及的当代艺术,更是带出了诸多棘手的新问题。一方面,艺术生产作为当下的一种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另一方面,近来的扩张已经明显地威胁到在西方仍起作用的所有已有艺术定见的存亡。当然,新的艺术博物馆正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兴建起来,但是这些博物馆能在这种扩张中幸存下来吗?当代非西方艺术在双年展和私人收藏中的出现,并非明确意味着其也被允许进入永久的公共收藏。相反,新的艺术产品势必破坏博物馆的外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艺术博物馆或者历史不长,或者遭受着殖民化的历史。总之,我将根据我称其为全球艺术(global art)的当代艺术(contenlporary art)这一支脉来分析博物馆。
不过首先让我简要介绍准备这篇论文的诱因。2006年,罗马梵蒂冈博物馆为其500周年纪念举办的研讨会论题为:“博物馆的观念:特征、职能和前景”。由此使我有机会去思考作为一座现存的宗教机构的天主教教堂,为何首先被看作了艺术博物馆。从历史上的争论看,答案是不难找到的。总的说来,梵蒂冈不仅是一座现存的、可使用的教堂,同时也是一座博物馆。她拥有藏品,也充当着原址的凭吊之所。然而,该馆的问题值得作更进一步的考察。梵蒂冈博物馆的收藏并非是从教堂珍宝开始的,而是那些对教堂来说稍显奇怪的古代雕塑。这些古代神祗的雕像不再用于区分异教徒,而是被重新定义为艺术作品。然而,其收藏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建构一种“艺术”的新观念,以至于准予观看裸体的异教徒神像。在收藏的名录上,为了获取其艺术属性,首先排除它们的实用性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其艺术特性也依赖博物馆的属性。
让我从其他视角来考察一下梵蒂冈这一现象。在进博物馆大门之前,教会从不会愿意让现有崇拜的圣像进入艺术行列中。他们用一种信仰的眼睛来观看它们,而不是那种艺术的意味。好几个世纪以来,罗马一直是基督教的圣地(Mecca),每个基督徒都被要求在他们一生中至少瞻仰一次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容——“真正的圣像”(me“true icon”)。如今,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