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62448361/9787562448365
条形码:97875624483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另一个城市》五十个章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既呈现出一位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而之思。吴亮节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他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而谋求用自己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绝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
作者简介 吴亮,当代文学艺术评论家。八十年代主要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九十年代后开始将日光转移至当代视觉艺术,其间始终保持着对城市和当代文化的关注。自称城市漫游者、思想鼹鼠和游击队员,行踪不定,凭兴趣写作,点到为止,无恋栈之意。二十多年来,时写时辍,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面室中的画家》、《艺术家和友人的对话》、《秋天的独自》、《思想的季节》、《与陌生人同在》、《闲聊时代》、《艺术在上海》和《往事与梦想》,以及城市系列作品《城市笔记》、《城市伊甸同——漫游者的行踪》、《老上海——已逝的时光》和《没有名字的城市》。
媒体推荐 见解、雄辩、无可遏止言论的快感!有如欣悦于吴亮的中低音,我从来不敢怠慢他的文字,每当展读,随之神往。为什么美术界没有这样令人难堠的辞锋?而当招写城市,吴亮笔端柔肠百转。
——陈丹青(艺术家)
《另一个城市》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史。
——王明贤(建筑评论家)
漫游者吴亮的敏锐经验,成为我们抓握城市灵魂的话语把手。在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时代,这种零度情感的观察照亮,我们的困顿。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
他将繁杂的世界及对这世界的冷静描绘熔铸于独特的个人风格,并用不容辩驳的语调将他的沉思默想彰硅于世。
——孙甘露(作家)
吴亮堪称告发中国当代城市之诡秘的第一人。他游走于街道,指点风景和非风景,恍惚如梦。
——陈利(作家)吴亮谈论城市时几乎从不使用不完整的句子,他吐出的每个词慵懒而敏识地掠过那座城市。他无目的地游荡在上海的街道、地铁、高楼和人群之中,他静观那座城的流行和非流行。这种既在某地又不在某地的不确定感,使吴亮的那些关于城市的文字具有特殊的质感和力量。
——王澍(建筑师)
他的文字闪烁着城市特有的质地与肌理,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动量。最主要的是他用他的文字,同充满了图像的城市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较量——揭发与转述城市的欲望,摄录与重播城市的景象,确认与扩展城市的经验。城市在他的摄影式的文字中获得了新生。
——顾铮(摄影理论家)
编辑推荐 《另一个城市》是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001 序汪民安
海市蜃楼
009 聚会已经像露水那样蒸发
016 不为人知的勾引
021 在废弃的塔楼上眺望
027 虚构就是一盏灯
032 迷失在大街
040 不可挽回
046 背道而驰的信仰
051 危险之夜
057 嫉妒
062 关于乞丐和浪子的传闻
069 停顿的窗口
074 在边界上流逝
080 互不关联的嗜好
085 那一年的冬天如此漫长
092 细语
098 深居简出的人
104 那边
109 生活在继续
另一个城市
119 陌生的城市
124 流言的城市
129 幻想的城市
135 恋物的城市
140 未来的城市
145 闲暇的城市
151 拜金的城市
158 枯竭的城市
165 奢侈的城市
171 契约的城市
177 蜗居的城市
183 伪语的城市
191 爱欲的城市
198 邂逅的城市
206 宴饮的城市
213 盛装的城市
220 庸众的城市
229 贫困的城市
不合时宜的笔记
239 居家记
245 归来记
249 今琐记
255 顺手记
262 反手记
269 钞书记
275 幽灵记
281 房间记
284 绳索记
286 模仿记
288 外滩记
291 虚构记
295 平庸记
302 鬼魂记
……
序言 写这个序言,我有点不自量力。我之所以答应吴亮的要求,完全是因为我喜欢他的写作,从二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代开始,我就读他的著述,直到今天。我有一些心得,我要说出这些心得。我要承认,我曾受惠于他。他的著述给我带来过欢乐。我至今记得,大概是1990年,整天无所事事的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篇他的论商场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我从图书馆走出来,感觉就像是酒足饭饱之后从饭馆出来一样。我记住了吴亮这个名字。那个时候,天气一直有些沉闷,但那一刻我却感到了一点生机。
很难将吴亮进行专业上的分类,他是个文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观点非常重要,对观点的表达则同样重要。较之观点而言(我同意他的大部分观点),我更喜欢他的表述,喜欢他谈论事物的方式,喜欢他对事物的特殊洞察力。他敏锐,富于洞见,反应迅速,思维密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也陶醉其中。他能同时进行抽象的冥想和具体的回忆,能同时进行婉转的抒情和率直的雄辩,能同时将玩笑和诚实融于一体。他能够编撰生动的文学细节,也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玄想。
文摘 即便如此,他也宁可滞留在梦中,那是白天的幻想。他借助阅读,那些有插画、地形图和彩色照片的书籍里,常常会突然浮现绿荫掩映的花园内景,一幅对花团锦簇的山庄俯视的鸟瞰图:一千多年前尼罗河畔的佛斯塔特城,大片开阔的土地,数不清人头攒动的市场,叹为观止的贸易中心,四季如春的花园镶嵌在城中如宝石闪烁;五百多年前孟买的殖民者和私人宅邸透出奇异的迷香;幕府时代日本和尚营造的禅园那种“竹影扫石阶”的不在之在;他还流连忘返在布拉格、开普敦、苏州,历史的屏障被推开,奢靡、惬意、疏朗,令他迷醉。尤其是莫奈在维吉尼的花园,足以诱他久久回不过神来。
在他居住的那座实实在在的城市,成片的旧房陋屋正在被富人的推土机碾为尘埃。花园开始出现在城市地图的缝隙中,像摆错位置的拼图。人们似乎期盼在一夜之间建成罗马,低廉的和昂贵的并置,轻薄的和笨重的杂处,风格多样而重叠,品种单一而铺张。蓬蓬勃勃,缺乏秩序,身份不明,东拼西凑,设计师和营造者全都处在一种急不可耐的焦虑之中。
这位沉溺于白日梦的人看来已经和这座城市的大多数居民失去了联系,他那些从不表述的想法对这座亢奋自信的城市而言无足轻重。人们正如鱼得水地徜徉在新建的街心花园里。时值初夏,虽是正午时分,他们几乎没人戴帽子。令人诧异的是,有许多人戴着口罩互致问候,很像街头剧场上演的诡秘哑剧。
同一时刻,城市的边隅,浓郁的树荫下,一个露天的私人午餐正在进行。那是一座刚修葺过的旧宅,很有些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