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9931310/9787539931319
条形码:97875399313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艺术大家随笔
内容简介 《速写人生》遴选作者感性而优美的文字,分为自写小传、沧桑流年、精酿文论、日记序语等,充分展现作者丰富而传奇的艺术生涯,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世界,生动而精到的艺术创作和见解。作品图文并茂。叶浅予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由速写而漫画、而中国画、而戏曲人物画、而结社、而出版,一路开垦,花开果硕。他艺术生涯充满着颇为传奇的色彩,同时,还有着丰富而真挚的感情世界。
编辑推荐 《速写人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辑一 自写小传
自序
综观我的创作活动
辑二 沧桑流年
八十题记
老笔忆童年
清末遗童
小店王
乾元慎
小地主
葆华小学
紫霄观高等小学
祭孔
逃难
老祖父八十大庆
过年与拜年
三老一少
上海创业史
品学皆劣的中学生
在三友实业社当练习生
进中原书局
《王先生》长篇漫画问世
《上海漫画》的最后命运
《上海漫画》编辑部的朋友们
张光宇和黄文农
主编《时代画报》
《王先生别传》与《小陈留京外史》
王先生拍电影
漫画协会和全国漫画展览
抗日行踪路
卢沟桥的炮声
漫画宣传队与南京的抗战漫画展览
在敌机轰炸下的“收获”
从南京撤武汉
在政治部三厅编印《日寇暴行实录》
途经长沙
香港历险
苗区作画
重庆画展
向张大千学画国画
师道与世道
从国立艺专到中央美院
重建国画系
普及与提高
十年荒唐梦
“文革”中的“幸运”数字“三”、“七”
“文化大革命”号角吹响了
抄家
砸画具
遭毒打
写检查
游斗示众
住牛棚
蹲监狱
自我小结
最终定论
婚姻辩证法
一见钟情第三课
妇唱夫随第四课
磕磕碰碰第五课
辑三 精酿文论
文论品评
齐白石的画
星星画展
看石鲁书画展有感
民族绘画放光彩
方增先的苦恼
中国画的艺术技巧
关于装饰风
艺海点将
中国画闯将赵望云
冰兄其人
张仃的漫画
胡考善变
教学点滴
敦煌写生
重建国画系所面临的问题及主张
“创作带造型”思想
画旅心得
《王先生》创作心路
从旅行漫画到浅予速写
舞台人物
谈谈我的几幅新作
辑四 日记序语
日记
旅美日记
画旅笔记
菩萨的新生
上海的早晨
皖南访古
龟兹、高昌、敦煌
丝绸之路
关于1997
三拜孔庙
米豆腐与芙蓉镇
写序
《浅予速写》前记
《印度风情》前记
《舞蹈形象》前记
《戏曲人物》前记
《旅行漫画》序
《小陈留京外史》序
《寄情人间》自序
《叶浅予漫画选》(四川版)自序
《叶浅予速写画稿》自序
《叶浅予绘画小品》自序
《周思聪、卢沉画集》序
戴敦邦《水浒英雄谱》序
《张大千遗作选》序言
心声
致《美术》编辑部的信
课堂小结
政治待遇
画价能压低吗?
发挥记忆形象的能力(编后记)
……
序言 从1927年第一幅漫画投稿算起,我的创作生活已有五十五年了。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画的主要是漫画,老一辈人大概还能记得“王先生”和“小陈”这两个丑角的故事。
1933年起,开始带着小本本画速写,既丰富创作素材,又锻炼造型能力。
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抗日战争,当过漫画宣传兵,在敌人的疲劳轰炸下,产生过《战时重庆》组画一百余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身陷敌后,将此经历画成《逃出香港》二十余幅。
在大后方的日子里,为贵州苗族和西康藏族的风土人物所吸引,意识到要用另一种笔墨才能画得称心如意,于是拿起羊毫狼毫、花青朱砂,学画中国画。
抗日战争结束,把访问康定的一段生活写成《打箭炉日记》。1948年的《天堂记》是这类体裁的另一形式。
形势的发展,使我这个从未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人,1947年闯进北平艺专,当了教师。由于不习惯当老师的生活,总想逃跑。
三十年的磨练,终于体会到创作和教学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也认识到学生的督促是推动老师上进的动力,才安下心来甘为人师。
50年代,报刊经常发表我的舞台人物速写,琉璃厂画店挂起了我的舞蹈人物画;有人为我担心,提醒我不要陷得太深,也有人鼓励我陷进去,以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
文摘 辑二沧桑流年
八十题记
1987年3月31日是我八十岁生日。这天早晨7点半,走出中国画研究院大门,沿着北京西三环北路,开始我的晨步锻炼。北向,转东,走紫竹院路,进紫竹院公园,在湖边长椅上坐了一会儿;出园,走三虎桥小路,沿北洼沟,过北洼东桥,回到研究院画室,吃完规定的两片面包、一只煎蛋、一碗牛奶,漱完口腔,在画案边坐定。费了十分钟,写完前一天的日记,然后盘算,今天该干什么活?忽然想到今天是我八十岁生日,研究院将在午间聚餐为我祝寿,脑子里发出信息,似乎该做一首诗,用以纪念得来不易的八十寿诞。略一思索,凑成八句自寿诗。诗曰:
一年一年复一年,似水流年又十年;
古稀尝叹路崎岖,而今笔老身犹健;
借瓮蜗居足三载,甘雨小院遭拆迁;
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
诗稿既定,于是裁纸研墨,一口气写了八条自寿诗条,谁来看我,就送谁一条,秀才人情,不怕献丑。写完字,忽又想到自寿诗的最后两句——“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表明我今后的工作应该实现这两句话,一时心血来潮,决定暂封画笔,改握文笔,写我的一生经历……
老笔忆童年
清末遗童
我出生于浙江省桐庐县太平桥叶家厅。时在1907年(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11辛亥革命那年是宣统三年,我五岁,后脑勺还留着小辫子。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首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改称中华民国元年。宣布两条国策:“男子剪辫”,“女子放脚”。桐庐县城离杭州近,反应较快,父亲一辈大人们有点文化,剪辫比较自觉,街上的农民或走卒,被巡警抓住,强迫地剪掉后脑勺那条清末遗物,而我辈孩子们的小辫子,多数是受长辈的命令,由母亲执法剪去的。至于女子放脚这条国策,实行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老娘、大娘、姑娘们那双三寸金莲,如同木材已经改成船舶,即使摔掉那条裹脚布,也没法回复天足的原状。只有五六岁的女孩子,那双脚刚被裹上一二年,一旦解除镣铐,才有回复天足的可能。记得在省城杭州读中学的时候,看见金莲已经成型的个别女学生,尽管打扮时髦,可那双畸形的半金莲,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仍然靠脚跟着力,显出一副可怜相。中国妇女受这种生理酷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要改变这种封建礼教所造成的审美传统,不是一道国策所能改变。以我的大妹妹为例,辛亥革命时她才三岁,按理说她可以避免缠足的酷刑,但由于我母亲受封建礼教的侵蚀,大妹妹五岁时,习惯地用裹脚布将她的双脚缠起,夜晚睡觉时,听到妹妹因双脚胀
……
后记 在当代画家中,叶浅予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大家:一是因为他艺术创作的领域是速写,这是大多数画家作为基本功训练的途径而非艺术成就的终极目标,可叶浅予却在这个领域获得了由速写而漫画、而中国画、而戏曲人物画、而结社、而出版,一路开垦,终而获得花开、果硕的满园春色;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艺术生涯充满着颇为传奇的色彩,非科班出身的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尽显大家风范,而且还在中央美院做了近半个世纪的教授,春风化雨,桃李满园;同时,他还有着丰富而真挚的感情世界。
对于自己的创作经历,叶浅予在他1980年的速写画展中这样说:“要画好运动中的形象,必须发挥记忆形象的能力,说实在,任你眼快手快,绝对赶不上演员的动作快,所以要靠脑子记。”这是他自己绘画创作的经验之谈,可作为其创作风格的精彩回顾;同时,“发挥记忆形象的能力”用来解读他的文字创作也十分贴切。在现当代大家中,他的艺术生涯不一定是最丰富的,但他的回忆性文字却是最细致的,不仅仅是一些人生转折期的事件他有详细的记忆,而且人生旅途中的许多小事情他也能够娓娓道来。这些文字,显然是珍贵的史料,同时也是叶浅予向我们展示的与画风相辉映的文风,即:发挥记忆形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