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95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595848
条形码:978780659584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即逐步融入本土社会及各领域。从此,儒、释、道三者相互融摄,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巴蜀是西南最富庶的地区,它在中国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板块,撰写中国佛教全史自然不能不包括四川佛教历史。但汉文献连同大藏经在内,记载巴蜀佛教的历史,相对说来是比较少的。而我们在编纂《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时,却发现佛教碑文数量较道教则不啻倍蓰。经多方搜讨,竟获佛碑达千余通。其时间跨度,从东晋至清末,垂千五百年。这是极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每一时代的碑,就是该时代巴蜀佛教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每一地的碑,则又是佛教传播至该地的历史见证。这约百万字的碑文,是研究四川佛教的重要文献,它与典籍文献结合,对于研究区域佛史来说,实为极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深人发掘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我们在这里联系巴蜀佛教史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读佛碑者参考。
巴蜀地区是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也是佛教传法的重要通道。巴蜀佛法究竟来自南方或北方,从目前所能占有的材料看,似不宜作如此简单化的回答。我们这里综合考古和文献材料,旨在对巴蜀佛教的来龙去脉予以疏理,实事求是地勾勒出它的一个轮廓,以便把握佛教在巴蜀兴起、发展的具体史迹。据比较可靠的记载,佛教传入我国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其后自北而南续有缓慢发展。在巴蜀地区,尤其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频仍,巴蜀成了建康中央朝廷通向西域的必经之地,西域僧人和汉地僧人频繁往来于此,促进了这里的佛教发展。
媒体推荐 前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即逐步融入本土社会及各领域。从此,儒、释、道三者相互融摄,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巴蜀是西南最富庶的地区,它在中国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板块,撰写中国佛教全史自然不能不包括四川佛教历史。但汉文献连同大藏经在内,记载巴蜀佛教的历史,相对说来是比较少的。而我们在编纂《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时,却发现佛教碑文数量较道教则不啻倍蓰。经多方搜讨,竟获佛碑达千余通。其时间跨度,从东晋至清末,垂千五百年。这是极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每一时代的碑,就是该时代巴蜀佛教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每一地的碑,则又是佛教传播至该地的历史见证。这约百万字的碑文,是研究四川佛教的重要文献,它与典籍文献结合,对于研究区域佛史来说,实为极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深人发掘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我们在这里联系巴蜀佛教史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读佛碑者参考。
(一)
巴蜀地区是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也是佛教传法的重要通道。巴蜀佛法究竟来自南方或北方,从目前所能占有的材料看,似不宜作如此简单化的回答。我们这里综合考古和文献材料,旨在对巴蜀佛教的来龙去脉予以疏理,实事求是地勾勒出它的一个轮廓,以便把握佛教在巴蜀兴起、发展的具体史迹。据比较可靠的记载,佛教传入我国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其后自北而南续有缓慢发展。在巴蜀地区,尤其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频仍,巴蜀成了建康中央朝廷通向西域的必经之地,西域僧人和汉地僧人频繁往来于此,促进了这里的佛教发展。
根据考古材料,汉季以来在西川一带散布有不少的佛教文化遗迹,包括佛像及佛教造像题记等,如乐山麻浩崖墓、柿子湾崖墓的东汉佛像,彭山东汉崖墓出土的陶座佛像,绵阳何家山东汉崖墓钱树铜佛像。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题记,如蒲江龙拖湾“嘉兴元年”(417年)造像,茂汶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造像,以及成都万佛寺白清光绪以来几次出土有纪年的如宋元嘉、梁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等佛教造像。最近几年,成都西安路出土了齐永明、梁天监至太清共五通有题记的佛教造像。以上所列举的佛教遗迹,如果把它连接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乐山、彭山、蒲江、成都、绵阳、茂汶等西蜀一线,正是汉末至南朝时段内佛教传人蜀中的重要地带。
南朝时,西域僧人来中土传法,常辗转西蜀,而后东下荆楚,抵达建康。如:
昙摩蜜多,宾人,世号连眉禅师。“少好游方,誓志宣化,周历诸国,遂适龟兹”。“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阁。……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高僧传》卷三)
良耶舍,西域人。“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高僧传》卷三)。据梁宝唱《比丘尼传》卷四《昙辉传》及《法苑珠林》卷三一,良耶舍度流沙至建康间,尝于元嘉九年入蜀,大弘禅法,“劝化”宋尼昙辉“出家”。
释明达,其先康居人,“以梁天监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部”。“行至梓州牛头山,欲构
浮图……使三蜀氓流或执炉请供者,或散花布衣者,或舍俗归忏者,或剪落从法者,日积岁
计,又不可纪。以天监十五年随始兴王还荆州。”(《续高僧传》卷三O)
……
目录
前 言
凡 例
蒲江西凉嘉兴造像题名
茂汶南齐永明造像题记
成都齐梁造像题记五则
广元魏延昌造像题记
……
文摘 书摘
成都画多名笔,散在诸寺观,而见于大圣慈寺者为多,今犹具存。总而记之左,庶几观者可考。
前寺。多宝塔壁,画地狱变相,待诏左全笔(妙格中品)。画四天王四堵,师子国王一堵释迦佛一堵,小壁势至观音一十二堵。及塔上壁,画西方变相阿弥陀佛共三堵,文殊普贤观音大悲如意轮共五堵,并古迹。不知名。
普贤阁。阁外南壁,画南方天王一堵,赵温奇笔(妙格上品)。画佛会一堵,五如来一堵八菩萨、释迦佛一堵。并阁后壁,画文殊普贤。北畔,五髻文殊、弥勒下生、北方天王。并堂内
四柱上四天王,并辛澄笔(妙格中品)。北方肉甲天王柱敬安壁(能格上品)。
鲜于院。小阁上壁,画毗卢佛,待诏杜舰龟笔(妙格下品)。
百部院。过廊,画龙戒神,僧知评笔。
干部院。佛堂壁,画炽盛光佛,古迹。
白马院。佛堂,画十六罗汉,古迹。近时周忘机画潇湘图。王逸民拟任才仲作桃源图。
承天院。祖堂,惠达国师像,孙知微笔(妙格上品)。近年院僧粉去古画,别写新像,尚侍者二僧犹在。
中寺。自中三门北至水陆院,东至如意轮正觉院,系高力士同僧英干建。
中佛殿。殿内壁,画维摩居士、师子国王变相,待诏左全笔(妙格中品)。释迦佛二堵,诏杜怀玉笔。前庑东壁,画起寺金和尚、高力士像,古迹。西壁,画汉孝明帝蔡秦景王遵及腾竺法之像,童仁益笔(妙格中晶)。
文殊阁。四壁,画北方天王梵王,待诏赵温奇笔(妙格上品)。阿弥陀佛、大悲毗卢十大子四堵。阁外壁,画大悲三十七尊法华经验大悲菩萨四堵,东南方天王西方天王,并待诏赵公植笔(妙格上品)。弥勒释迦、西方变相、北方天王变相,待诏范琼笔(神格上品)。报身如来。待诏张腾笔(妙格上品)。无量寿佛,古迹。东方天王,待诏赵公笔(神格上品)。帝释,待诏赵温奇笔(妙格上品)。千手眼观音势至张布。
古华阁。上周匝壁,画诸佛,古迹。
华严阁。影壁后,画天花瑞像二。其西,待诏竹虔笔;其东,高兴道笔(妙格中品)。窗外
两壁,画大悲,待诏张南本笔(妙格中品)。两畔小壁,画天王,并古迹。杜琮像,张逢笔。泗洲和尚。小壁,画太子游雷山,古迹;当面西壁,王波利像,吕笔(能格上品)。东西二方,天王帝释梵王,待诏赵温奇笔(妙格上品)。周匝壁,画佛像,并古迹。
文殊阁。院门连寺廊,画金刚经变验二堵,待诏左全笔(妙格中晶)。院内观音堂壁,画天
王帝释侍从堵,待诏赵公笔(神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