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6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4007124X
条形码:97870400712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编者注重突出师范院校教学特点,吸取近年研究成果,除以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为主脉讲述中国历史外,还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力图全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全书共分13章,叙述自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史》经专家审定,适合师范院校本、专科教学使用。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中国境内的猿人及其文化
二、人类的进化和文化的进步
三、现代人的形成与氏族制度的出现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类文化
二、繁荣时期的母系氏族公社
三、母系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二、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区的形成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四、中国古代的酋邦
第二章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夏朝
一、夏朝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二、夏朝国家的阶段结构和国家制度
三、夏朝的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商朝
第三节 西周
一、西周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二、西周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三、西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西周的衰亡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早期国家的转型
第一节 春秋
一、大国争霸
二、春秋时期的经济
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四、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二节 战国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从诸侯兼并到秦的统
四、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 秦朝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政策
三、秦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第二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的灭亡
一、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秦末农民起义
三、楚汉战争
四、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西汉
第一节 西汉前期封建秩序的恢复
一、西汉的建立
二、总结秦亡的教训与“无为而治”
三、对分裂势力的斗争和“文景之治”的形成
第二节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改革
二、财政制度的改革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的统一及影响
第三节 西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一、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都市的繁荣
三、汉代的开放政策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节 西汉文化
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二、哲学和经学
三、史学、文学和艺术
四、科学技术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一、汉与匈奴
二、汉与西域
三、汉与两越
四、汉与西南各民族
五、西汉与羌族
六、乌桓、鲜卑的内附
第六节 西汉王朝的衰落
一、西汉后期的阶级矛盾
二、西汉统治危机的出现
三、新朝的建立和王莽改制
四、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第六章 东汉
第一节 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封建经济的发展与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一、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二、班超出使西域
三、乌桓、鲜卑和东北各族
四、南方与西南各民族
五、东汉与羌族
六、东汉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军大起义
一、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
二、"清议"与"党锢
三、黄巾大起义
第四节 东汉文化
一、谶纬与神学
二、王充与《论衡》
三、佛教的传入
四、史学、文学与艺术
五、科学技术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一、曹操统一北方
二、三国的形成
三、三国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
一、西晋的统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
三、西晋的灭亡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
一、东晋的建立
二、东晋的北伐与南北战争
三、东晋的灭亡
四、十六国的兴亡
第四节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
二、北魏初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及阶级结构
第八章 隋朝
第九章 唐朝
第十章 五代十国 宋辽夏金
第十一章 元朝
第十二章 明朝
第十三章 清朝
后记
……
文摘 插图:

(1)世袭领兵及复客制度 孙吴是在南迁的江北大姓和江南的名门望族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国策是要保证世家豪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如政治上让他们世代为官并享有各种特权;经济上让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部曲僮仆。所以门阀世族的“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①成为操纵吴政局的强大势力。吴后期,江南世族成为主导吴国政治的主要力量。为了扩大世族特权,吴政权宣布允许将领世袭领兵权,所领士兵也可像私产一样由将领世代相袭。这就是世袭领兵制。为了安抚江北世族的后代,又将一定数量的民户作为屯田客赐与他们,并且政府免除这些民户的租赋力役。这就是复客制。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实行,使士兵和屯田客实际上沦为南北士族们的世袭奴仆。因此,世族势力更进一步膨胀,门阀制度从此形成。其实力已能“组兵仗势,足以建命”②所以,吴统治集团内派系重重,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2)吴国对江南的开发 吴所据之江东六郡,是江南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汉末以来,这里战乱不多,社会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至此。仅213年淮南一带渡江南迁者就达十余万户。他们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为开发江南创造了条件,吴政权为了扩大兵源和收入,还以武力迫迁散居其境内的山越人至平原与汉人杂居。此外,吴政府还大力发展军屯和民屯。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经过劳动人民辛勤劳动,长江中下游以南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生产技术也进步了。
后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新材料的迭相出现,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愈来愈感到现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应当尽快走出事件加分析的平铺直叙模式,而加强对社会结构的研究,凸现社会历史的变迁,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基于上述思考,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和具体领导下,我们按照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和历史教学要求,编写了这本《中国古代史》教材。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历史发展为线索,注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并注意吸收已有的中国通史和各断代史的研究成果,注意吸收最新的考古研究资料,力图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书特聘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周伟洲教授担任本书主审,在教材体例、教材容及行文风格上,他都进行了悉心指导,并提了许多宝贵意见。高教出版社夏之民、于健航、马雷同志为本书的编写及付梓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并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