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8468570
条形码:97875084685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前期工作纪实》阐述了北京地区的缺水状况及应对措施,重点对南水北调中线北京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调水量的论证,以及北京段总干渠路由和若干重大技术问题在确定过程中的不同方案和相应意见,如实作了记载;同时还叙述了北京的配套工程规划布局。
《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前期工作纪实》既有纪实性的史料记载,又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探讨,可供有关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关心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建设的人们参阅。
编辑推荐 《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前期工作纪实》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一、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方案的论证过程
(一)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思考
(二)南水北调进京方案的确定
二、南水北调北京工程的领导机构及其主要工作
(一)1994年以前的工程领导机构及其主要工作
(二)1994~2004年的工程领导机构及其主要工作
(三)2004年及之后的工程领导机构及其主要工作
三、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
四、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调水量的论证和确定
(一)北京市可用水量概况
(二)北京市用水量论证
(三)北京市需水量预测
(四)北京市调水量确定
五、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总干渠路由的确定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河后进北京前总干渠路由的确定
(二)1990年10月之前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路由的规划
(三)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路由的确定
(四)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路由确定后局部地段的优化调整
六、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总干渠若干重大技术问题的确定
(一)总干渠终点的变更
(二)总干渠过永定河方案的比选
(三)总干渠进城线路的比较
(四)总干渠明渠自流方案改为管涵方案的初步确定
(五)总干渠改为管涵方案后高低线路的比较及最终路由的确定
(六)总干渠暗涵加压方案小流量自流条件的提出与确定
(七)总干渠压力管道管材管径的确定
(八)总干渠PCCP有关问题的确定
(九)总干渠进城段管涵方案的确定
七、南水北调中线北京配套工程规划
(一)供水工程规划
(二)调蓄工程规划
(三)总干渠团城湖枢纽规划
(四)老水厂利用改造规划
八、其他
(一)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水价研究
(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投资估算及北京市分摊工程投资情况
(三)南水北调后北京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
(四)北京市水资源保障措施
(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
(六)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征地拆迁实物指标调查
(七)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文物保护及前期工作经费
附录1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紧急请示
附录2 南水北调北京境内工程前期工作方案
附录3 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
附录4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各专题情况表
附录5 关于控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保护范围用地的通知
附录6 关于南水北调管线路由方案的批复
附录7 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审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今年拟开工单项工程有关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附录8 关于报送我市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几点意见的函
附录9 关于同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保护范围的复函
附录10 南水北调北京段PCCP(4m内径)设计优化的建议
附录11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PCCP采用阴极保护的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和北京配套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最北端,南接河北段,自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分界处的北拒马河倒虹吸工程开始,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至团城湖,全长80.4公里。
世纪之交,由于多年连续干旱,我国华北等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中央决定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为此,2004年7月,北京市政府设立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完善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前期工作,抓紧工程建设。在此之前,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前期工作已历时10年,从1994年成立南水北调北京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始,整个前期工作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今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计划委员会(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今北京市水务局)、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今北京市规划委)及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采集了大量技术数据,按照明渠、管涵两种输水方式,对不同路由、不同引水流量做了数十个方案进行比较;各方面的专家通过多次会议论证,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论据。经过集思广益,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形成了开工建设的工程方案。
文摘 插图:


2.引黄入淀向北京补水方案
原规划将引黄人淀工程作为兴建引拒济京工程对河北省的补偿工程,引水口在黄河白坡,终点为白洋淀;后又研究引水口与规划的黄河西霞院水利枢纽的灌溉引水闸相结合,输水总干渠全长735公里,工程引水规模200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20亿立方米。为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曾考虑南水北调东线补水至白洋淀,然后继续修建白洋淀至北京玉渊潭的引水工程,输水方式可采用明渠或埋管,线路长98公里,设4级泵站扬水,总扬程179米,规划年引水量3亿立方米。
3.引黄济京方案
从黄河上游山西万家寨修建水利枢纽及其南干渠,经桑干河、永定河向北京市供水。线路长约500公里,其中利用天然河道400公里,规划引水流量5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引水量13.7亿立方米。
4.引滦济京方案
在滦河上修建大坝沟门水库,总调节库容4.42亿立方米,并修建向潮河(密云水库)的输水干线,向北京市供水。输水线路长160公里,以枯水年份限制北京市引水、特枯水年份先保证天津和唐山市区用水为原则,年平均向北京引水2.7亿立方米。
后记 本书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大力支持下,编委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本着客观实际、力求翔实的原则,经反复研讨,数易其稿,终于编辑成册。
在编辑过程中,大家共同回忆了南水北调北京工程断断续续的整个前期工作。在这期间,倪新铮、陈景岳两位编委十多年来始终参与这项工作,直至2002年和相继退休的刘汉桂、王美君、李国钤、王桂关、李宝威同志一起于2004年,由刘汉桂同志牵头组成顾问组,继续为工程方案的科学比选做了一系列组织协调工作。为了写好“纪实’’这本书,除上述熟悉情况的人员外,还邀请了北京市规划院原副总工程师唐炳华同志、市水利院原总工程师冉星彦同志、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副书记李大为同志、市南水北调办综合处巢坚同志组成编委会,各自完成了撰写和编辑的任务。
在书稿编写过程中,北京市水务局原总工程师吴文桂,市水利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张彤、副院长石维新,市规划院主任工程师张卫红以及市水利院档案室等同志和单位,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部分资料难以查找和编者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周之处,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