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177 页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
ISBN:7806211497
条形码:97878062114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系列
内容简介 《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主要论述了近年来黄河水沙变化对下游河道带来的新问题,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防洪、水资源利用出发,研究了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塑造窄深河槽,利用河道输送高含沙洪水入海和可行性与合理性;并探讨了与干流大型水库联合运用的减淤作用,和艾山以下河道综合减淤措施。
《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可供治黄工作者,泥沙研究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为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系列之一,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
第一节 近期黄河水沙变化特点及变化原因
一、天然情况下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
二、近期实测水沙变化
三、水沙条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
一、冲淤演变主要特点
二、排洪能力降低
三、河道断面形态的调整
四、河势变化及险情
第三节 水利水电开发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
一、刘家峡、龙羊峡水库调节径流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二、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的影响
三、引黄用水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四、中游综合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9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发展趋势预估
一、90年代来水来沙条件分析
二、9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趋势
三、2000年黄河下游防洪设计水位估算
四、9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对防洪的影响
第二章 从黄河下游输沙规律选择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
第一节 水库调水调沙发展过程的回顾
一、人造洪峰
二、“蓄清排浑
三、利用来沙系数S/Q与河段排沙比P的关系调沙
四、以调水为主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
五、水库合理拦沙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
一、河槽水力形态的沿程变化
二、河道输沙能力的沿程变化
三、艾山以下窄深河段的输沙机理
四、对“粗泥沙”输移的新认识
第三节 艾山以下河道的输沙潜力
一、窄深河槽的输沙特性
二、含沙浓度变化对泥沙颗粒悬浮的影响
三、含沙量200kg/m3时输送最困难
四、适宜输送的含沙量上限
第四节 改造宽浅游荡河道的途径与输沙流量
一、游荡性河道的形成与河槽形态调整
二、渭河、北洛河下游河道形成的水沙条件
三、改造宽浅河道途径与输沙流量
四、高含沙洪水在下游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第五节 小浪底水库合理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
一、水库特性
二、目前下游防洪及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三、小浪底水库合理的运用方式
第三章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一节 利用洪水期泄空冲刷产生高含沙水流的可行性
一、水库淤积形态与淤积物特性
二、水库运用方式与高含沙水流产生的关系
三、洪水期泄空冲刷产生高含沙洪水的可能性
四、水库溯源冲刷图形与计算方法
五、泄空冲刷可获得的调沙库容
第二节 下游河道输沙计算方法修正
一、由实测资料建立的计算方法的特性
二、高含沙洪水在宽浅河道塑槽输沙计算方法
三、计算方法验证与塑槽淤积量合理性分析
第四章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主要方案计算成果及分析
第一节 计算方法和条件
一、计算方法
二、计算条件
三、计算比较的主要方案
四、方案计算成果
第二节 下游河道冲淤计算结果分析
一、水库初期运用
二、正常调水调沙运用期
三、最低冲刷水位和泄流能力的影响
四、对艾山以下河道的减淤作用
五、结合温孟滩放淤减少淤积的计算分析
六、优化冲刷历时对减淤效果的影响
七、引水量增加对下游河道减淤的影响
第三节 近十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对水库调沙运用影响分析
第四节 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水库兴利的影响
一、发电量
二、机组运行条件大大改善
三、输沙用水量
第五节 对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的建议
第六节 对几个有关问题的分析
一、调沙引起的水沙条件变化对输沙的影响
二、小浪底水库调沙运用后对防洪的影响
三、加速宽浅河道的整治进一步稳定流路
四、河口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五、变动水库调沙计算参数对减淤效果的影响
第五章 黄河中游大型水库联合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减淤研究
第一节 桃花峪、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一、桃花峪水库概况
二、桃花峪、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方式
三、库区冲淤计算方法与调水调沙演算成果
四、下游河道减淤效果的计算与分析
第二节 碛口、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一、碛口水库调水调沙能力与承担任务重点
二、碛口、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方式
三、碛口、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方案计算与分析
四、碛口、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效益
第六章 艾山以下河道的综合减淤措施
第一节 艾山以下河道冲淤演变与发展趋势
一、艾山至利津河段河道冲淤情况
二、艾山至利津河段河道冲淤特性
三、90年代艾山至利津河段河道冲淤发展趋势预估
第二节 艾山以下河道的综合减淤措施
一、河道冲淤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二、引水引沙措施分析
三、机淤抽沙措施研究
四、人工淤滩措施及其减淤效果
五、对艾山以下河道综合减淤措施的意见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宁、蒙、汾渭河和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棉基地,流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五分之一。近几年来,黄河下游在枯水季节常常出现断流,且断流时间逐年加长,断流河段逐年延伸,给下游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1991年~1996年年均造成工农业产值损失30多亿元,其中1995年达70多亿元。
黄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6月~9月份,极易产生洪水。黄河又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大河,河道泥沙淤积形成了下游“地上悬河”,洪水灾害十分频繁。据统计,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600多次,改道26次,基本上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治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保了黄河的岁岁安澜,但是由于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脆弱,黄河的洪水仍是国家的心腹之患,治理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把黄河治理开发和防洪列为重点,体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治黄的重视。
文摘 插图:

后记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泥沙问题是治理黄河的症结所在。黄河下游水患严重,河道冲淤变化强烈。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与来水来沙情况息息相关,随着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开发治理,近十多年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年径流量特别是汛期径流量减少,河道输排泥沙的能力降低,河槽淤积加重,平滩流量减小,洪水位抬高,对防洪保安全极为不利,急需加强研究谋求对策。
即将建成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前最后一座大型峡谷水库,对调整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有重要作用。如何用好小浪底工程,合理调节水沙过程,扭转下游河道淤积恶化的不利局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及河道冲淤演变特性,论述了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以及河道形态合理调整的方向,分析黄河水沙条件变化的趋势,提出了小浪底工程应实行泥沙多年调节的方案的创新性意见。本内容集中反映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关专题的主要成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论点,对进一步搞好黄河工程建设和运用,进一步治理下游河道都有重要的意义。
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众多成果,但未知数还很多,各方面的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很多课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希望黄河问题研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更希望有更多的成果在治黄实践得到应用,把黄河的事情办得更好。